七十多年了,哥哥终于找到了。近日,山东济宁泗水县的李延贵老人盼来了哥哥李延学烈士的消息,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赶到老人家中,告知他与李延学烈士的DNA匹配成功。李延学1953年在朝鲜战争中壮烈牺牲,时年24岁。如今,老人拿出哥哥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不停摩挲,流下热泪。
英雄终“回家”
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泗水县城区的大街小巷年味渐浓。
走进李延贵老人家,门楣上“光荣之家”的门牌格外醒目。“终于等到哥哥‘回家’了,了却了我70多年的牵挂。”李延贵从卧室床前的一个书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取出里面夹着的一张已经泛黄的2英寸照片端详着。
照片上,李延学身穿军装,面容俊朗,眉宇间透出少年气。“这是哥哥在朝鲜拍的,也是生前留给家里的唯一一张照片,是留给整个家唯一的念想。”
如今,李延贵的这个念想有了“着落”。1月12日,泗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家中,带来他和哥哥遗骸DNA比对成功的消息。
“2022年7月,我们接到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关于开展在韩志愿军烈士亲属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后,安排专人对名单中烈士与《泗水县烈士英名录》进行信息比对,核对出李延学烈士与名单中烈士信息非常接近,我们又会同所属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到户进一步了解烈士及其亲属情况,基本确认,并将有关信息逐级上报。”泗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陈锋介绍,同年9月,根据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要求,安排专人接李延学烈士的弟弟李延贵、侄子及叔伯弟弟、侄子,在泗水县人民医院进行DNA样本采集,送往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进行鉴定。
终于得到哥哥的消息,李延贵激动万分:“七八十年来老是盼着这个事,想知道哥哥在哪里,现在知道了!”
哥哥的叮嘱
从懵懂少年,到耄耋老人,这份牵挂,在李延贵心里埋藏了70余个春秋。
李延贵回忆说,自己兄妹三人,父亲去世得早。打小记事起,哥哥除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还经常帮着母亲干地里的农活,小小的年纪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不是农忙的季节,母亲就经常带着兄妹三人外出讨生活。“哥哥怕我走不动,经常把我驮在背上,有时候还顶在肩膀上,那时候就感觉很踏实。”
1948年7月参军、志愿军73师218团通信连战士、1953年7月在朝鲜壮烈牺牲……烈士证上寥寥数语,记录着李延学短暂而壮烈的一生,这也是李延贵掌握的关于哥哥为数不多的参军信息。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手握爆破筒,高呼“向我开炮”的场景,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王成的原型之一战斗英雄于树昌,生前是23军73师218团通信连一班(1969年改番号为68师203团)报务员。李延学和于树昌是一个团的战友。
哥哥参军时的情景,李延贵已经没有了印象。只记得后来一直就没回过家,但经常往家里寄信。“我看过信,字体写得很工整,应该是在部队里学了文化,会写字。”李延贵说,在随着这张照片一块寄来的信中,哥哥叮嘱母亲一定要让他上学。在哥哥的叮嘱中,李延贵走进了学校,后来考取了中专,“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我这个学历已经是十里八村头一个了。”
如今,已经在教师岗位上退休多年的李延贵,仍不时想起哥哥当年的叮嘱。
无尽的牵挂
1953年寻常的一天,李延贵家收到噩耗,抗美援朝前线的李延学牺牲了。一家人陷入悲痛之中。“当时母亲天天哭,念叨哥哥。”李延贵说,每逢过年过节,母亲就拿着哥哥的照片看,边看边掉眼泪。一直到母亲去世,仍念叨着哥哥。
李延贵说,这么多年,一直想着去找哥哥,但不知道去哪儿找,只知道在朝鲜。想他的时候,就拿出照片看看,或者去县里的烈士陵园转转,那里的烈士纪念碑上刻着哥哥的名字。
在书柜的一角,摆着一本《朝鲜战争备忘录》,李延贵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翻翻,每当看到战士们艰苦的生活和战斗,他就直掉眼泪,“哥哥在战场上受的苦也很多吧!”李延贵说,自己想通过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文字找寻哥哥在战场上的“影子”。
2014年以来,国家都会从韩国迎回牺牲在那的志愿军烈士遗骸,每当这个时候,李延贵都会取出哥哥的照片,盯着电视看,心想或许哥哥的遗骸就在里面。李延贵不知道,哥哥其实就在2020年第七批回国安葬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里。
“从小就知道有个大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没找到,家里一直很遗憾。”聊起未曾谋面的大伯,李延贵的儿子李玉华说,父亲一直记挂这个哥哥,把他留下来的照片放大,冲洗了很多张,给子女一人一张保存,作为对大伯的纪念。“我们为有这样的亲人感到骄傲,也一直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尽一份力量。”
“现在哥哥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跟他的战友在一起,都说战友如兄弟,他不会孤单的。”李延贵说,如今心中仍有一丝牵挂,但这份牵挂是踏实的,因为哥哥安葬在了祖国。“等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打算带着家人去趟沈阳,去看看哥哥,跟哥哥拉拉呱,跟他说说家乡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