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紧抓《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政策机遇,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济宁市“232”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现代职教体系。
济宁高新区通过职业教育与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的深度协同,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区域发展解决方案,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新经验”,为教育强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订单式培养
解决企业人才之需
清早开工前,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欣药业”)208塑瓶车间的产线包装工李笑笑正在检查她今天要一起“共事”的生产设备,她熟练地查看药品贴标机的喷印头、传送带有无问题,并将自己看到的情况记录在案。
李笑笑曾就读于济宁高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高新区职业中专”)制药技术应用专业,2018年毕业后加入了辰欣药业,如今已有七年。作为一名药企包装产线的工人,她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了然于心,还对生产线设备有着深入的了解,当设备出现一些不太复杂的运行问题时,她甚至可以撸起袖子亲自检修一下。
“当年在学校里不仅学习了制药技术应用,还有一些机电课程,让我和同学们对电器设备检修有了一定的了解。”李笑笑介绍,她过去在高新区职业中专就读的专业是学校和辰欣药业深度合作的培养项目,学校通过订单式培养,向辰欣药业输送企业所需的人才。“机电课程的设置也是订单式培训中设置的特色课程,是我现在工作的产线发现产线工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机电知识,在工作中遇到紧急问题快速解决。”李笑笑说。
毕业即就业
校企合作良性循环
在济宁高新区,像李笑笑这样经由校企合作培养的产线工人,高新区职业中专每年可以输送1200余名,重点支撑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升级,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2006年左右,我们就和高新区以及区内企业探索联合培养的模式,形成良性互动。”济宁高新区职业中专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晓军介绍,这种培养模式切合实际,并适应企业生产规律,使得学生可以在毕业前尽快融入企业生产环节,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并实现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相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标准相对接、教学实训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提升学生的实训质量和专业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也深度参与其中。“我们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案,将我们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效廷介绍,在教学环节,企业方面会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其中,共同开发课程、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共同实施生产性实践教学,建设数字化课堂,让学校培训和企业生产可以完全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政府勤搭台
产教融合成效显著
位于济宁高新区的山东鸿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猫电子商务”),每逢大促就会出现“客服荒”。
为此,鸿猫电子商务和高新区职业中专建立了合作关系,采用项目入校的形式,对企业所需人才进行专项培训。“现在一些经过培训的学生已经可以加入我们与这家户外用品品牌的合作中来,参与线上咨询、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山东鸿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孙德娇说。
针对“618”“双11”这样短期的用工需求,鸿猫电子商务也与高新区职业中专签订了短期合作协议,依托每个学期的实训课程,数字经济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一线,将所学课程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短期用工难题,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方向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企业有需求,学校来培养,在这中间,政、校、企如何高效协同推进成了关键一环。济宁高新区建立“产业雷达”与“人才雷达”双监测系统,对接高新区经济运行局、发改局、园区服务中心,实时跟踪12个专业园区、300家规上企业技术升级动态;联合人社部门构建技能人才供需预警模型,覆盖7大产业门类23个关键岗位,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步迭代。
“现在高新区每个月都会召开经济分析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往是会上讨论的重点。”济宁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综合处副处长葛全玉介绍,济宁高新区还构建了高新区产教联合体,由管委会副主任任理事长,建立理事会决策机制,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推行“企业下订单、学校出清单、政府给政策”的“三单制”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以来,济宁高新区的这种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合作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5%,毕业生留济率提升至82%,辖区内王因街道油罐产业人均产值增长至18.6万元/年。在此基础上,济宁高新区还构建“技能银行”平台,实现18个工种技能学分积累与转换,并与高新区人才政策挂钩;开展“金蓝领”提升计划,与企业联合年培训企业在岗职工3200人次,开发“5G+远程实训”系统覆盖乡镇企业,助力区域劳动者技能迭代。
刘凯平 通讯员 吴丛 济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