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周杰伦演唱会的霓虹将连续3天点亮济南夜空。上一个周末,超400万人在线争抢这3场演唱会的门票。“周杰伦+周末+热门城市”的超级组合,不仅点燃了歌迷的热情,更或将引发一场文旅消费“革命”。能否借力明星效应激活城市消费新密码,是对济南,也是对更多城市文旅的一场新考验。
一场演唱会如何点燃
一座城的消费热情
因9月下旬,周杰伦连续3天的演唱会,济南成为全国焦点。
线上购票平台显示,超400万人标注“想看”。而演唱会举办场地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仅有6万个坐席。
开票当日,“周杰伦演唱会”的话题轮番登上热搜。社交媒体上,幸运抢到票的歌迷开始求攻略和晒攻略,内容包括济南的景点、济南的美食等一切值得吃喝玩乐购的地方。
这并非个例。青岛举办的演唱会上,12万名观众中70%来自外地,直接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青岛文旅局打出“跟着演出去旅行”的口号:凭演唱会门票可享十余家酒店入驻优惠、景区折扣,还能领取5折打车券与免费接驳大巴服务。场馆外的文旅展位前,游客排队领取青岛文旅吉祥物与演唱会周边大礼包,城市形象在音乐与旅行的碰撞中被重新定义。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印证了这股热潮:2024年大型演唱会票房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观演人次超2900万,同比增长45%。更值得关注的是跨城观演比例——64.2%的观众为演唱会跨省或跨市出行。
当歌迷背着双肩包、揣着演唱会门票涌入一座城市时,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尖叫,更是一场消费生态的重构。
演唱会消费杠杆1:5
城市渴望“留量效应”
“演唱会门票收入是所有活动中最高的,满座率甚至高于体育赛事。”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演唱会对消费的拉动呈现1:5的比例,即每1元门票收入可带动5元周边消费。一张数百元的演唱会门票背后,可能是数千元的酒店住宿、餐饮购物与景区消费。
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副教授孙竞将演唱会消费拆分为“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前者包括门票、交通、住宿等“缺乏弹性”的支出;后者则取决于城市魅力,即看完演出是否愿意留下来逛一逛、买一买。
以青岛为代表的多个城市正在用这种“票根经济”激活这部分潜力:凭票根游景区、住酒店打折。“本质是利用消费者‘赚了’的心理,延长其停留时间。”孙竞说。
以青岛为例,一位歌迷晒出的消费账单显示:380元演唱会门票之外,她在青岛停留两天,入住优惠酒店花费400元,品尝海鲜大餐200元,游览崂山景区凭票半价,加上打车券节省的40元,总计消费超千元。“本来只想看演出,结果发现青岛挺好玩,下次带家人来。”歌迷如此写道。
孙竞表示,这种由演唱会引发的“意外消费”,正是城市渴望的“留量效应”。
用演出吸引人流
用城市配套留住消费
如何将演唱会流量转化为城市消费增量?孙竞提到了两个典型地区,新加坡与中国香港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参照。
新加坡凭借免签政策与世界级演出场馆,吸引欧美明星开唱,试图将自己打造成“亚洲文化中心”;中国香港则通过航空补贴、景区联动等政策,让演唱会成为激活旅游经济的钥匙。其共同的逻辑是:用顶级演出吸引人流,用城市配套留住消费,最终实现“一本万利”的品牌增值。
许多城市正在探索本土化路径,且多地文旅部门已探索出相对成熟的模式,将演唱会从单一文化事件升级为“文旅融合”的消费场景。不过,孙竞建议非一线城市“错位竞争”,“不必贪大求全,执着于顶级演唱会,举办大众化的音乐节,也能打造城市名片”。
对于山东来说,可凭自身1亿人口的庞大基数、串联京津冀与长三角的交通网络,加上济南、青岛完善的场馆设施与政府补贴,成为演唱会经济的沃土。孙竞提到,“在山东举办演唱会,仅本省5%的人群参与,就能保证票房成功。”跨区域的辐射能力,能让一场演唱会的消费半径扩展至数百公里。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演唱会仍保持高位占比,截至4月29日,2025年国内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已达53.03亿元。其中,演唱会票房收入40.64亿元,占比达到89.4%。这意味着,演唱会不再仅是明星的舞台,更是城市争夺的“消费入口”。(记者 陈晨 路董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