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03 11:15:55
来源:大众日报

济南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字体:

长清电厂1号机组于6月30日首次成功并网。(记者 赵国陆 通讯员 任璐 报道)

  6月30日,长清电厂2×66万千瓦先进燃煤机组供热项目1号机组首次并网一次成功,这标志着济南市在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新型能源体系征程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该项目全面达产后,将逐步替代30万千瓦以下机组,关停济南主城区燃煤锅炉。与此同时,“聊热入济”项目北线穿黄隧道提前完成下穿黄河,今年冬季投产后,中心城区清洁供热比例将提升至90%,构建起多源互补的清洁供热体系,重塑新型能源结构。这也是济南锚定“双碳”目标,持续深化能源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深入实践。

  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波日前表示,聚焦持续优化能源结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济南积极推进“聊热入济”工程等重大能源领域项目建设,坚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和消纳两端同时发力,不断增强供给能力,提升绿色电力消纳水平。围绕推动光伏、风电、生物质热电联产、地热能及新型共享储能示范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截至2025年5月底,济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06.79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加47.35万千瓦。同时,推进节能降碳增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腾出更多用能空间,印发《济南市2025年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暨加强全社会节约用能工作方案》,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物流、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在章丘区刁镇化工产业园,济南圣泉股份有限公司的10座厂房屋顶,一排排太阳能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国家级绿色工厂”自建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10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0.88万吨,所发绿电全部自用。济南以化工园区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化工行业集群化、绿色化、精细化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济南积极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生态保护修复、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获国务院批复后,率先编制国土空间近期规划,推动国土空间合理布局、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到2035年,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38平方千米。济南创新生态修复模式,推动矿山复绿、青山入城。编制《济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其中对919处历史遗留矿山创新生态修复思路,提出“1+N”治理新模式,即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各类产业项目相融合,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修复治理,确保2026年底全面完成919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同时,济南探索地热集中利用,推动节能减排、低碳转型。根据地热资源禀赋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将地热作为重点勘查开采矿种纳入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完成商河县19宗地热采矿权的出让登记工作,并全部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名录库。2024—2025年的供暖季,济南使用地热能的供暖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相当于标准煤约9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

  济南市作为全国首批、山东省唯一一个碳监测评估试点城市,重点围绕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碳排放同化反演等工作持续开展探索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温室气体“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全面布局碳监测网络,开展卫星遥感、无人机、地基遥感、激光雷达等温室气体监测,实现全市域、多指标、长时段温室气体智能跟踪监测,筑牢“环境空气-污染源-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监测根基,初步掌握了济南市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变化趋势。

  建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济南将“绿色建筑”建设作为抓手,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总量突破1亿平方米,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提升至100%,完成面积位居全省第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被省住建厅确定为山东省绿色低碳城市试点区域。

  在交通领域,全力推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绿色转型。近五年来,济南累计采购纯电动、氢能源等新能源公交车2360辆。除应急救援车辆外,中心城区目前运营的5472辆公交车全部采用新能源车型。目前,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总条数达405条,线路长度6145.1公里,线网长度1970.6公里。今年1—5月,3条地铁运营客运量5368.05万人次。实施“高铁不到站,飞机不落地,公交不收车”和“地铁送到站,公交送到家”措施,不断提升低碳出行服务水平。(记者 赵国陆)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