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提质,筑牢产业根基,贡献工业强市发展“槐荫力量”-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7/11 15:30:15
来源:济南市槐荫区委宣传部

向“新”提质,筑牢产业根基,贡献工业强市发展“槐荫力量”

字体:

  7月10日,济南市召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槐荫区专场。槐荫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敬涛介绍槐荫区产业聚链、智造焕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工业强市建设的有关情况。

  作为济南工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槐荫区拥有着璀璨的工业历程。这里孕育了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的济南二机床、中国小家电行业“领航人”九阳集团、跨越世纪的百年老厂山东中车,以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行业领军企业天岳先进等。

  近年来,槐荫区紧扣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今年1—5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4%,持续走在全市前列,充分彰显了槐荫区工业经济的强劲韧性与蓬勃活力。

  抓项目、稳增长,产业根基全面夯实

  槐荫区高位统筹项目攻坚,筑牢发展底盘,坚持以项目驱动引领产业能级跃升,建立健全“谋划储备、落地建设、投产达效”全周期推进机制。近3年滚动实施工业项目50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60亿元。中交创芯智谷、数控智能设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正泰恒、元山电子等项目落地投产,省级重点项目济南先进材料智造港(一期)如期建成。槐荫经济开发区获评济南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实现从“衬底制备”到“器件封装”的全链条贯通。

  同时,槐荫区靶向发力链式招商,营造优良产业生态。按照“紧盯前沿、龙头牵引、创新培育、打造生态、沿链谋划、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聚焦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强化以链招商、以商招商,成功引进华研国芯、力冠微电子、凯为技术、强脑科技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发展水平。

  在资本赋能方面,槐荫区创新“资本+产业”融合模式,构建“母基金+直投”的立体化基金体系。依托数字金融产业园载体优势,吸引了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产发集团集成电路基金等资本集聚,基金规模达258亿元。并设立济南全市首支开发区半导体产业基金,坚持“以投代补、以投带引”,助推用新电子、格瑞半导体等20余个重点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激活了发展动能。

  抓转型、促融合,智造焕新提档升级

  槐荫区筑牢数字底座,打造数字基建新格局。深入推进“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区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5905处,实现5G网络全覆盖,宽带用户下载速率位居全市前列,为工业企业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网络基础。

  在传统产业焕新上,槐荫区全面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提标工程,推动数字化诊断与转型,企业柔性制造能力、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其中,济南二机床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入选全市唯一国家级“数字领航”实数融合典型案例;天岳先进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

  聚焦前沿技术,槐荫区成立区人工智能专班,推动企业全面拥抱人工智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成果转化。目前,已新增省级软件工程中心3家、省级大数据“三优两重”项目11个,全区软件业务收入突破240亿元。

  抓创新、重培育,企业能级加速跃升

  槐荫区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全面提升市场活力和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9家、省级瞪羚企业22家。

  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槐荫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力支持二机床工业母机、天岳半导体衬底材料等项目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能力。工业领域新增省市级科技立项25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87个,山东中车获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此外,槐荫区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推进工业绿色化转型与低碳发展,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槐荫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抓服务、强保障,发展生态不断优化

  在要素服务保障上,槐荫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完善工业项目全周期保障机制,优先统筹土地、能耗等资源指标,为重点工业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特别是突破空间制约瓶颈,完成槐荫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面积从200公顷扩容至953公顷,释放产业用地约2900亩。同时,瞄准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布局,“量身定制”济南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园等12大特色产业园区,有效提升产业承载力。

  在企业服务保障方面,槐荫区秉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依托省市政策清单,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包挂服务,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会、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搭建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企业产能释放与转型升级双向提速。三年来,累计为90家企业(项目)兑现市区两级工业发展扶持资金1.1亿元。

  人才服务保障方面,槐荫区以“智汇槐荫”品牌为引领,推动政策引才、平台聚才、生态留才,制定产业人才发展扶持办法、加强院地融合发展13条措施等政策,落实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让人才安心就业创业。目前,全区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近700人,人才总量达到22.6万人。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聚焦三大方向持续攻坚

  聚焦产业能级提升攻坚。围绕“X+2”产业(X为主导产业,包括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专用装备;2为特色产业,包括汽车、现代医药),用好“1+3+9+X”产业招商机制,以槐荫经济开发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为主战场,招引一批引领型、标志性制造业项目,构建“主导产业集聚、特色产业鲜明”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聚焦科技创新突破攻坚。坚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加快突破高精数控金切机床、智能手术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分层培育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深入实施“名企名牌名家”工程,加大优质人才引育力度,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聚焦营商环境跃升攻坚。强化政策供给与要素保障,加大资金、土地等保障力度,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政银企”高效对接,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工业重点领域。强化政企联动,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实现产业政策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李思康)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