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打乱了济南北街村的秋收节奏。
近日,济南市迎来多雨天气,济阳区曲堤街道北街村也氤氲在连绵的雨雾中。“玉米最怕潮,晾晒不及时就会发芽。”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郭怀福紧皱眉头,他知道,接下来有一场硬仗要打。
村委会办公室晾上玉米
10月9日中午,济阳区北街村阴雨连绵,乌云压得很低,天空依然没有放晴。降雨已经持续了七八天,郭怀福也跟着揪心了七八天。
站在地头,雨水滚落在郭怀福身上,打湿了外套,他却无暇顾及。“村里有些老人的玉米没收,得想办法给他们解决。”今年57岁的郭怀福担任北街村党支部书记已有7年多,作为村子的“大家长”,他要时刻盯着村里的秋收情况。
“现在我时不时地看天气预报,及时通知村民。”10月2日下午,北街村的微信群里接连弹出了几条消息——“紧急通知!全体村民注意,近日持续降雨,玉米已成熟,需立即抢收!”跟在这段话后面的,是三张显示未来几天连续降雨的天气软件截图。这几条消息均出自郭怀福之手。
郭怀福每天一得空就往地里跑,“看看这个水怎么样,深不深;看看路边有没有塌陷或者雨水冲出来的坑。不好走的地方该清理清理,别在抢收的时候耽搁了。”
不仅忙着去田里,郭怀福还要想方设法让村民晒干粮食。在北街村村委会办公室前,雨水冲刷的马路格外鲜亮,路上堆放着玉米,玉米上覆盖着塑料薄膜,这些玉米正是村民们放置的。
“我们办公室东边广场上也晒满了玉米。”郭怀福说,刚开始收玉米时,村委会办公室就空出了一部分,专门让村民晒玉米,已经持续20多天了。“现在,我们村委会办公室有一半都是‘晒粮区’。”
一场公益秋收接力
10月2日“注意抢收”的消息发出后,郭怀福陆陆续续接到了村民的电话。“老郭,地里积水了,机器进不去。”“家里只有老两口,棒子掰不过来。”“俺家收回来的玉米没地晒,能帮忙想想办法不?”听到村民的需求,郭怀福决定帮忙干点事。
村民郭华臣今年57岁,孩子在外打工,他家大部分玉米已经收完,只剩一亩地的玉米还没收。因地里泥泞,机械无法进入,只能靠人工搬运,郭怀福便想着帮他一把,发起一次公益秋收接力。“我们打电话通知村里的公益岗人员,一听消息,大家都很积极。”郭怀福说,这次公益秋收,村里公益岗位的人员来了、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来了、村“两委”成员也来了,“一共有十几个人。”
10月6日,正值中秋节,降水仍在继续。郭华臣的玉米地里薄雾弥漫,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大战开始了。
“抢收一袋是一袋,一年的辛苦不能白费!”郭怀福把雨衣帽子一拉,带头跳进地里。他的身后,是村“两委”成员、冒雨赶回家的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几位能抽开身的村民。十几个人没人说话,只听见玉米“咔嚓咔嚓”被掰下的声音。
经过100多天的生长期,玉米长势喜人。身穿红色、蓝色等样式的雨衣,村民们掰玉米的身影在高高的玉米中隐约可见。一个一个掰下来,再一袋一袋背出去——两天时间,村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帮郭华臣掰完了一亩玉米。
“以后村里有其他人需要帮忙收玉米,我一定会去。”郭华臣穿着军绿色外套,袖口挽得高高的,扎着裤腿的雨靴上淤泥早已结了壳,他把收好的玉米放在了家里和路边晾晒,打算等待一段时间种下小麦。
“除了郭华臣,我们还帮村里一位老人收了四亩地玉米。”郭怀福说,村里玉米地一共600多亩,目前已经收了500多亩。90%以上的玉米地已被收完,只剩部分未成熟的玉米还没收。“农业专家来过了,说可以再多长两天,只要不倒伏就没关系。”
烘干机轰鸣声不断
这边为秋收忙着,那边的收粮站也马不停歇。“有的村民收完玉米后,就把玉米卖到附近的收粮站。”郭怀福说。
在济阳区永盛家庭农场的烘干厂房内,机械轰鸣声中,脱粒后的玉米被送入烘干塔,数小时后,烘干的玉米即可入库仓储。
为了应对这场雨季与秋收的“碰撞”,全力保障农户的粮食烘干需求,永盛家庭农场提前启动了烘干作业。该农场负责人崔乐海告诉记者,目前2000多吨玉米已完成烘干。“我们‘潮粮’收购价格是六毛到七毛,比较干的玉米收购价格是1.05元。”崔乐海说,这个收购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
一场秋雨淅淅沥沥、连绵不断。自10月1日起,永盛家庭农场进入集中收粮期,并开始24小时连续作业。作为农场的负责人,崔乐海也要时不时地看着烘干进度。因为玉米水分高,机械在烘干时,玉米蒸发发热,会弥散出类似发酵的味道。由于长时间待在厂房中,崔乐海对这样的味道早就习以为常。
秋收还没结束,地里仍然泥泞。郭怀福还需要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崔乐海也继续忙着烘干作业。但是他们相信,太阳或许就在第二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