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本应是玉米归仓、麦种落地的丰收时节,但持续的阴雨天气却让禹城市市中街道的农田笼罩在泥泞之中。面对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收保卫战,市中街道迅速启动三级联动应急机制。
三级联动织密“应急网”,实时调度破解秋收难题
“村庄东侧蔬菜大棚地块积水严重,需要协调排水设备!”“邱生屯村收割机进地困难,得联系履带式机型!”在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邵兆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村实时反馈的秋收难题。自10月3日起,街道13名班子成员全部驻扎分包管区,建立“日调度、小时报”机制,带着农技专家走遍50个村庄的田间地头,现场研判问题、调配资源。针对机械下地难、农田排水不畅等痛点,街道紧急协调履带式收割机12台、抽水泵13台,修缮生产桥3处、生产路700余米,为秋收抢种铺就“畅通路”。
排水渠里抢生机,300亩菜棚“转危为安”
在东辛村,连日降雨导致300余亩蔬菜大棚内涝严重,积水深度超8公分,成片蔬菜浸泡在水中。街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方案,巧借菜棚一侧修路的契机,协调施工队实地勘察地势后,沿北高南低走向,在东西两侧紧急开挖两条50米长的排水渠,并安装抽水泵加速排水。仅用半天时间,积水便基本排净。“这个排水沟修得太及时了,再晚两天,棚里的菜就全毁了!”菜农李成才望着恢复生机的菜地,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志愿服务显担当,百名青年助独居老人抢收
为解决困难群体秋收劳动力不足的难题,市中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力量,组织辖区11个城市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成立三秋志愿服务队,开展“金秋助农抢收玉米”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我老伴走了,儿子在外地,自己又犯冠心病,这4亩玉米可咋收啊?”戚家桥村72岁的独居老人柴合义望着泥泞的玉米地发愁。街道了解情况后,迅速组织三秋志愿服务队开展助农行动。10月14日清晨,近百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分成三组,奔赴柴合义分散在三处的玉米地。仅用一上午,4亩玉米便抢收完毕。
自“三秋”生产启动以来,市中街道打出“组合拳”:动用挖掘机排水300余亩,修缮基础设施保障通行;对接21个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协调履带收割机、烘干点等服务,完成3500余亩粮食收储;调度困难户收割情况,为22户特殊群体抢收24亩耕地,并联系收购商上门服务,解决销售难题。(徐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