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国信体育场内,“英派斯杯”第六届青岛市运动会(以下简称“六运会”)举行开幕式。作为青岛四年一届的体育盛会,六运会首次划分青少年组(37个项目)与群众组(28个项目),吸引全市超3万人参与。
青岛市运动会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六运会于3月15日开赛,至10月23日闭幕,是全市设置项目最多、涉及人群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综合性体育盛会,既是竞技体育的“选苗场”,也是全民健身的“大舞台”,更成为检验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窗口。
潜力“新星”崭露头角
六运会在组别设置上的“破局创新”是一大亮点。组委会首次参照全运会、省运会模式,将赛事划分为青少年组与群众组,既聚焦“选苗育才”,为第27届省运会选拔、培养、储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也兼顾“全民参与”:参赛年龄跨度从4岁幼儿延伸至70岁老人,基本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让不同年龄段的市民都能在赛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山东体育的“龙头”,青岛向来是奥运冠军的“摇篮”,先后培育出张娟娟、陈梦等奥运健儿。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14名青岛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创下青岛选手参加境外奥运会的人数纪录。这份“体育基因”也在六运会的青少年组赛场上延续:青少年组共设37个项目、916个小项,18852名运动员完成注册并通过资格审核,项目数量与注册人数均创历届市运会之最。
截至六运会开幕式前,青少年组已完成32个项目比拼,群众组完成12个项目角逐,累计产生930枚金牌,市北区、市南区、城阳区暂列金牌榜前三。对绝大多数青少年选手而言,这是他们首次登上市级赛场的大舞台,市运会也成为他们追逐奥运梦想的“第一级台阶”。
六运会首金得主是来自市南区的林泽鹏。在花样滑冰男子甲组比赛中,他凭借稳定发挥与超强艺术表现力获得第一名。“这次比赛感觉挺难,参赛选手的水平提升不少,高难度动作频频出现,能拿冠军靠的就是‘稳’。”林泽鹏说,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投身花样滑冰,让这项运动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跃升。
赛场之上,“10后”新秀不断涌现:2014年出生的黄睿涵斩获攀岩难度赛、攀石赛双冠;12岁少年鞠宇轩在射击赛场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沉稳;皮划赛艇项目中,曹婧涵、叶高治、姜龙瑾等选手凭借出色身体素质与扎实基本功脱颖而出……开幕式后,田径、游泳等大项相继开赛,更多青岛体育“潜力股”将崭露头角,为中国竞技体育储备新生力量。
赛事成为城市活力“催化剂”
一场全民参与的市级运动会,从来不只是赛场内的竞技较量,更重要的是以体育为纽带,放大赛事溢出效应,激活城市发展动能,让体育融入城市血脉。
在赛事承办上,六运会走出“全域协同”新路径:青少年组15个项目由10个区市分别承办,既减少集中办赛经费,也充分发挥各区市场馆优势,让赛事影响力渗透到城市各个角落。其中,即墨区承办拳击、跆拳道、自行车、武术散打和游泳5个项目,除了即将开赛的游泳外,其余4个项目均落地辖区学校场馆。为办好赛事,相关部门制定了详细方案,在保障比赛顺利推进的同时,借助暑假契机组织青少年观摩,让赛事成为体育项目普及的“活教材”。
积极推进“体育赛事三进”(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让赛事与城市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也是六运会的一大特色。3月启动的冰上项目中,花样滑冰、冰球等多项赛事落户商业综合体,借助六运会“参与广、影响大、引流强”的优势,将赛事热度转化为消费活力——市民看完比赛即可逛街、就餐,形成“观赛+消费”闭环,既拓展体育消费链条,也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六运会中,5个新项目的“首次加入”更让青岛体育的版图不断拓展。霹雳舞、马术、花样滑冰、冰球、少儿体能首次纳入青少年组,既贴合当下体育发展趋势,也填补了青岛市级赛事的空白。
少儿体能项目的加入,则让青岛少年儿童体育培养“双引擎”体系愈发清晰。
近年来,青岛推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计划”与少儿体育“精英培养计划”,前者依据青少年身体素质模型研发特色课程,将体质健康与后备人才培养相结合,兼顾身心双重提升。据市体育局副局长刘新宏介绍,青岛自2023年起开始布点,选择了城阳区体校、3所幼儿园、3所小学共7个试点单位的千余名少年儿童参与,开展“感统训练+体适能训练”“少儿体能训练+少儿跑酷训练”等多类训练。截至目前,市体育局已经认定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计划”推广示范幼儿园60所、小学20所,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全民健身带动产业升级
在青岛,体育赛事的价值早已超越赛场竞技,而这份价值的落地与放大,始终离不开本土企业的深度“链动”,更依靠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共同铺就从全民健身到产业升级的“进阶之路”。
从第一届市运会冠名商双星集团,到本届六运会“唯一合作伙伴”兼冠名单位英派斯集团,青岛本土体育企业与家乡体育事业的“共生密码”,藏在“赛事赞助+场景共建”的双轨行动里。作为深耕青岛的体育用品制造龙头,英派斯不仅连续多年扎根本土赛事,从青岛马拉松到全民体能大赛,再到如今的六运会,持续为赛事运行提供保障;更跳出“单纯赞助”框架,主动破解市民“健身去哪”的难题,打造永嘉运动广场、燕儿岛山体育公园、西流亭智慧运动公园等多元健身场景,用产品与服务织密全民健身网络。
企业的主动入局,更带动社会力量形成参与体育事业的“合力”。“六运会开赛以来整体运行平稳,青少年组涌现出不少竞技‘好苗子’,群众组参与热情高涨。”市体育局青少处处长于占海介绍,这背后是众多本土企业的主动搭台,也是社区、景区、商圈等社会力量的协同补位,让赛事不再是体育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城参与的“大合唱”。
如今,赛事与企业的“链动效应”已突破全民健身范畴,成为推动青岛体育产业升级的“新引擎”。青岛以企业为纽带,围绕帆船、海洋体育、竞赛表演等特色产业布局赛事,企业则借赛事平台拓展业务边界,通过赛事场景展示产品,延伸出体育培训、智慧健身服务等新业态,拉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让体育从“花钱的事业”,变成前景广阔的“经济板块”。
接下来,青岛将以六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赛事与企业、社会力量的“链动”,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新模式。对此,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全记表示:“市运会是青岛竞技体育的根基,是各区市综合实力的周期性‘试金石’,更是市民全民健身成果的集中展示台。我们将以六运会为抓手,既培育体育消费新增长点,也以赛事名片擦亮青岛城市底色,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体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