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赶跑青春期小烦恼-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20 11:25:08
来源:齐鲁晚报

快点赶跑青春期小烦恼

字体:

  青春期,本该是带着好奇心探索世界、在阳光下肆意生长的阶段。但面对学业挑战、自我认知的迷茫,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不少青少年悄悄收起了往日的活力,有的甚至突然从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这看似细微的情绪波动,实则藏着成长中的真实困境。

  近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主任杨楠,针对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深度解读,助力家长守护孩子的“心灵晴空”。

  青少年面临

  情绪、社交等多方面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单一存在,往往相互交织,像一张细密的网,悄悄缠住孩子的内心。”杨楠将常见问题归纳为五大类,分别是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压力适应问题。

  情绪问题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青少年正值情绪波动期,容易陷入低落、抑郁状态,也可能因小事变得焦虑不安。

  “比如考试前反复思虑、做题时心神不宁,明明没做多少事,却总觉得疲惫。”杨楠介绍,有的孩子面临升学关键期时,会因成绩不理想陷入情绪低谷,回家后不愿交流,只是独自躺着发呆,这正是学业压力引发情绪问题的典型例子。

  行为问题是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问题之一。有些孩子追求完美,做事情必须按自己的方式来,比如怕脏而反复洗手;有些孩子会突然出现心慌、胸闷、肚子疼等躯体不适,却查不出生理病因,这其实是“躯体形式障碍”的表现;还有些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有短暂性的抽动行为,更有不少孩子陷入手机与网络依赖,控制不住地刷手机、玩游戏,即便与家长达成“先学习再娱乐”的约定,也难以遵守。

  人际关系与自我认同的困惑,同样困扰着不少青少年。

  青春期孩子社交需求强烈,既需要与父母顺畅沟通,也渴望融入同伴群体,但亲子间的“代沟”、同伴间的“不合群”,都可能让他们陷入孤独。同时,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期,有些孩子因自卑、敏感而不敢表达自己,有些则对“我是谁”“我未来要做什么”感到迷茫,甚至出现身份认同混乱,这些困惑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焦虑。

  压力适应问题也不容忽视。转学、升学带来的环境变化,会让敏感的孩子难以适应。学业上的竞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都可能让他们背负沉重压力。这些压力若得不到疏导,便会转化为情绪或行为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说教式”沟通难破僵局

  亲子交流需要共情

  “说了等于白说”,这是不少家长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最深刻的感受。杨楠指出,想要走进孩子内心,首先要遵循“情在前,理在后”的原则。很多家长一开口就讲大道理,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需求。比如孩子因成绩差而沮丧时,与其说“你怎么又没考好,肯定没好好学”,不如先表达理解,“妈妈看到你情绪不好,是不是因为考试没发挥好?”这种对情绪的肯定,能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紧绷的内心慢慢放松,才有余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亲子沟通中,家长还要学会“留空间”。如果成年人说话要留三分,那么对孩子说话就要留五分。家长总是反复强调“必须如何做”“不这样做就会怎样”,会让孩子感到压迫,产生抵触心理。比如提醒孩子休息时,不要絮絮叨叨说“天黑了该睡觉了,不睡觉明天上课没精神,成绩会下降”,简单一句“孩子,天黑了该休息啦”就足够。简短的提示既传递了关心,又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沟通会更轻松。

  “讨论困难,而非解决困难”,也是亲子沟通的关键技巧。当孩子遇到学业难题或情绪困扰时,家长不必急于给出最终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你觉得这次成绩没上去,可能有哪些原因?”“除了刷题,还有什么办法能提升数学成绩?”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会主动梳理思路,释放负面情绪,还能将自己的计划与家长的建议结合,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破解社交困境

  兴趣是最好的切入点

  学业压力与社交困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大“拦路虎”。

  应对学业压力,“小步走”比“大步跨”更有效。很多孩子会因“下次考试要进步20分”“这学期要进班级前10名”这样的大目标感到焦虑,甚至因感觉“做不到”而放弃。

  杨楠建议,家长可以帮孩子把大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这周先把数学错题整理好、下次考试争取多对两道选择题。这些小目标容易实现,孩子每完成一个,就能收获一份成就感,焦虑会慢慢减轻,学习动力也会更强。

  体育运动是缓解学业压力的天然良药。“运动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放松心情,还能增强体质,让孩子有更充沛的精力应对学习。”杨楠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跑步、打球、跳绳等运动,让运动成为孩子调节情绪的常规选项。

  破解社交困境,兴趣是最好的切入点。杨楠指出,青少年的社交很简单,大多围绕兴趣展开——喜欢拼乐高的孩子,会因讨论“搭建技巧”成为朋友;喜欢运动的孩子,会在球场上建立友谊。家长可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比如支持孩子参加兴趣社团、体育培训班,让孩子在兴趣中打开社交圈,学会分享与合作。

  杨楠表示,当家长读懂孩子的情绪波动,跳出说教式沟通,帮孩子破解学业与社交困境,那些曾让孩子迷茫的心事,会慢慢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