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画面在这座“活力之城”徐徐展开……
2024年济南市天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4.63亿元,离千亿强区仅“一步之遥”……“十四五”期间,天桥区制定实施“25175”工作体系,持续深化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品质提升作为破题老工业区转型的重要抓手,从城市更新到民生服务,从传统产业的“焕新突围”到新兴赛道的“加速布局”,加速迈向千亿强区的目标。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打开天桥产业版图,既可以看到老树萌新枝的坚韧,更可见新兴产业欣欣向荣的崛起之势。
在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个个智能手臂机器人经过程序导入、调试等一系列严格测试后,整装待发。这些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其为石油套管、管线管、接箍加工提供完整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
如今,企业通过独创的钢管工艺数据库与智能机器人协同技术,助力中石油、宝钢等行业领军企业显著降本增效:人工成本降低70%,制造费用降低40%,生产效率提升200%,推动了高耗能企业的绿色化智能转型,并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获得173项自主知识产权(含27项发明专利),参与制定了2项国家标准,成为该行业“隐形冠军”。
山东德晟是天桥区优化产业布局,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2024年天桥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4.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1亿元,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销售额818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874亿元,新增备案市级重点实验室24家,数量居全市第2。目前,全区共有工业单位18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8家、瞪羚企业7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8%。
亮眼成绩彰显了天桥区经济发展的韧性。近年来,天桥区立足“3+2”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能源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成电路、新型建材两大特色产业),2024年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4.8%。同时以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集聚、园区协同为路径加速产业升级,建成5G基站4000余个,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5家、市级智能工厂4家。
传统产业是建设工业强区的基础,天桥区聚力推动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引领传统产业提质焕新。在数智赋能方面,支持天鹅棉机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行业标杆;在工业技改方面,聚焦济南锅炉等骨干企业,动态跟踪解决设备更新、工艺优化、技术升级等方面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工业强区的关键领域,天桥区积极布局新经济、新业态,推动工业经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围绕新能源装备,以德源电力、先泽电力等重点企业,在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链条发展上精准发力,不断吸引集聚上下游企业。
将来,天桥区还将充分利用辖区丰富优质的科创资源,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搭建高层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5家以上;依托中科卫星等企业,拓展卫星遥感技术商业化、民用化应用,加快谋划落地空天信息产业项目;加大科研投入,攻关核心技术,力争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推动“制造”向“智造”跃升。
勾勒城市更新“新图景”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按下“加速键”的同时,天桥区城市更新项目也在加速推进。
从百米高空俯瞰,一条湛蓝色的步行道如灵动脉络,串联起各运动场地;圆形分布的景观绿化带则如翡翠指环,将运动空间与自然景致完美融合,形成动感与静美交织的独特风景线……9月中旬,丁太鲁新徐片区绿带公园一期项目生态底色宜人,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
据了解,公园总体规划占地达67万平方米,是镶嵌在黄河臂弯中的生态与活力明珠。率先亮相的一期工程占地约11万平方米,精心打造了一座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自然观赏与文化交融于一身的现代化综合公园。自2025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仅历时3个月便高效完成主体建设并交付,彰显“济南速度”。
丁太鲁绿带公园一期的建成,是天桥区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一环。2025年,天桥区全面落实全市“项目提升年”部署要求,坚持“123456”城市更新工作体系,坚守“政府主导、片区更新、产城融合、整体平衡”策略,全区城市更新加力提速、全面突破,为经济发展和品质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天桥区实施城市更新项目77个,总投资97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1个,总投资4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亿元;新开工项目36个,总投资5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3亿元;谋划储备项目12个,总投资758亿元。1—9月份,城市更新项目完成投资98.6亿元。
在土地征迁方面,北湖片区实现全面清零,丁太鲁新徐、王炉北辛、桑梓店三大片区完成签约3311户、签约率98%,7个村居实现全面清零。目前,全区在建安置房10542套132.3万平方米,年内计划建成交付3979套44.7万平方米。
青石板、红砖墙、拱形窗,这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元素迎面而来,让人瞬间沉浸在这股百年老建筑的古朴气息之中,与处处充满着潮流创意元素的大型电竞场馆形成鲜明的对比……曾经的百年工业遗产济南成丰面粉厂旧址,已发展为1922电竞产业园,成为天桥对外形象展示新IP。
1922电竞产业园是坚持活化利用历史资源、推进产城融合的重要体现。2025年,天桥区积极探索旧厂区、旧街区微更新改造,全力推动国棉四厂、元首针织厂、大易造纸厂等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织梦文化公园、山钢锦绣里等一批公共设施、商业综合体投入使用。
此外,天桥区还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构建“1+12”特色园区发展格局,以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为龙头,全面建设医疗器械、机器人、检验检测等12个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后将增加产业载体200万平方米;赋能商贸产业转型,突出高端化、规范化,全面提速商贸转型升级,堤口果品、泺口服装等7个改造项目纳入国家级现代商贸流通试点,4个已通过中期验收。山东通讯城、凤凰山电商产业园入选全国首批二手商品流通试点企业。
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天桥的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一件件、一桩桩浸透着为民情怀的“民生账本”。
区域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5%以上,优质园在园幼儿占比连年提升,目前已达到88%……“十四五”期间,天桥教育以“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办现代化中心城区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为目标,积极打造省内一流现代化教育强区,努力建设在全市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教育品牌核心区。
在教育投入方面,天桥区把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今年9月1日,6处全新教育设施集中交付投用,涵盖五柳岛中学等3所中小学与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明湖之光分园等3所幼儿园,新增学位共计4770个,为区域教育资源优化再添重磅助力。
在教师队伍方面,天桥区不断完善“育引用”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2024年引进优秀教育人才20名,公开招聘教师208人。组织专家团队,以10大项目和线上线下融合形式,对上一周期首席教师人选、名优教师人选进行考核,命名首席教师33名、名优教师111名。
在全市率先启动“心电一张网”;国家级健康区建设典型案例在全省评比中名列第一,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比去年提升8.6%;5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完成全区4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2024年,天桥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品质提升”行动,不断擦亮健康底色、提升幸福成色,持续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下半年,天桥区要加快推进天桥二院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接得住、留得下、管得好”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6S”管理,并持续优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升基层妇幼标准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就医幸福感与获得感。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十四五”期间,天桥区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人才+项目+产业”引才模式,依托市人才新政“双30条”、区“黄金12条”及园区“引才8条”等现有人才政策,创新“桥楚人才”品牌政策,用好“泉城会客厅”、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扎实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天桥区政务服务质效全面提升,在全市首推桥帮办、桥通办、首席审批师、“直播+”等新模式,“三员两综一核”集成服务模式入选山东省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社会治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老旧小区“1635+”停车管理经验全市推广,官扎营街道“1+7+N”社区治理模式入选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宏图绘就风帆起,满怀豪情向未来。未来,天桥将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融入新发展格局,抓改革、促发展,努力建设一个产业充分发展、实力大幅提升、格局大气开放、视野更加宽广、人城融为一体、生活更具品质的新天桥,奋力谱写千亿级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