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泥泞路,曾是村民心头的“堵心事”;一堆陈年纠纷,让村子成为远近有名的“矛盾村”。
如今,走进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张家沟村,水泥路通到地头、纠纷化解在村头、村民就业在门口——这个曾被“困住”的小山村,靠村党支部摸索出的治村“三件套”,写出了一篇扎根泥土的乡村治理新答卷。
修通一条生产路:从“泥泞梗阻”到“民心相通”
10月中旬的正午,张家沟村村民张永信骑着电动三轮车从田里归来,车斗里的铁锹、镰刀碰撞出清脆声响,车轮下的水泥路平稳、整洁,从他家地头直通村里主干道。
“这要是放在以前,想这样轻松回家根本不可能。”张永信停下车,指着路面回忆起两年多前的窘境。
彼时,这条连接着40多户村民、100多亩耕地的生产路,是出了名的“烂泥路”。2023年7月一场大雨后,村民张永信拉着化肥去玉米地,刚走上这条路就犯了难:雨水冲开一道道深沟,路面滑腻不堪,三轮车根本没法往前开。他只能把车停在300多米外的路边,100斤一袋的化肥扛不动,只好一次舀出20斤左右,一趟趟往地里扛,稍不留神就会摔个趔趄。
“送袋化肥要折腾一个多钟头,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急得上火的张永信,当场把化肥袋摔在路边叹气。
这一幕,恰好被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杰撞见。“我也是农民,看着老人生气又无奈的样子,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他深知,这条路不仅堵着农业生产,更堵着村民的心——每到农忙时节,粮食秸秆运不出去、农资农具运不进来,不少村民嫌费力,干脆让土地“靠天收”,甚至撂荒。
“路必须修,还得赶在秋收前修通!”张文杰立刻召集村党支部开会,提议得到全员支持;随后召开的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也一致同意修路。
可难题摆在眼前:村里集体经济薄弱,实在拿不出修路的钱。“没钱咱就凑,没机械咱就借!”张文杰带头提出,村党支部成员全部无偿出工,同时号召党员、村民代表积极参与建设。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的热情被点燃了:有人主动找到村委,要捐赠水泥,第一批就捐了40吨;张文杰四处奔走,借来施工机械和工具。就这样,村民们自带工具、轮流上阵,仅用4天时间就把水泥路修到了地头,赶在秋收前实现了通行。
此后,村党支部趁热打铁,继续推进道路建设。村民自发捐赠水泥累计达200余吨,先后修起7条约1.7万平方米的生产路,还配套修建了3座漫水桥、1个抗旱水渠。村会计算过一笔账:按照市场价,这些工程能为村集体节省数十万元。
今年5月份,在修第7条生产路之前,村里先下通知,不再接受村民捐赠水泥,光之前余下的就足够用了。“路通了,心也顺了,大家都觉得,村里的日子有盼头了。”张永信笑着说。
用好一本记事本:从“矛盾高产”到“疙瘩解开”
在岚山区黄墩镇的区划图上,张家沟村并不起眼——它藏在镇驻地正北4公里的群山里,365户村民、872口人,守着6700余亩耕地山场,大多以农业生产为主。
可在周边人的印象中,它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村子:矛盾多且杂,干群关系紧张,村民曾在一个多月里打了140多个“市长热线”,信访量全镇拔尖,综合排名总是倒数。
为了化解矛盾,张文杰上任以后,首先理顺了村民调解委员会,先后吸纳9名有经验的老村干部、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成员,再协同微网格员挨家走访,动员村民到村委反映问题。
起初,没人愿意来——大家不信“村里真心办事”,也不信“老问题能解决”。
“今后不管谁值班、不管事大事小,只要村民来反映,一律记下来,共同研究解决!”张文杰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记事本,摆到村办公室显眼位置,用行动表明态度。
终于,有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村委反映问题。调解委员会成员立刻跟进,上门核实情况、组织协商:多占的地退回去,损害的庄稼照价赔偿……一件件“小事”被公平解决,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来反映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就是因为没人管、没解决,才让乡亲们之间的疙瘩越系越多,村子的名声也搞坏了。”张文杰看着记事本,既心疼又着急,下定决心要把“疙瘩”一个个解开。
最让村民解气的,是村集体讨回山场欠款的事。此前因原来的村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有企业承包了村集体山场,却一直拖欠18万元承包费。“这钱是集体的,必须要回来!”村党支部请来第三方测绘公司,冒着大雨上山测量,拿着详实数据与承包商交涉。最终,承包商被村里的决心和行动打动,将欠款悉数打到了村集体账户。
“村子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村民张传芳说,看到村里真心解决问题、维护大家的利益,村民们对村班子的信任度越来越高,“现在村里有事,大家都积极配合,再也没人揪着小事闹矛盾了,大家都觉着,张家沟真是变了样。”
张家沟村还专门打造了调解室,调解委员会成员轮流值班接待村民;同时建立“一事一档”调解档案,每周召开会议商讨问题。曾经的“矛盾村”,信访率连年下降,那本记录问题的记事本,也渐渐“闲”了下来。
织密一张微网格:从“各自为战”到“幸福共享”
走进张家沟村的每条巷子,都能看到一张公示牌:上面印着本网格的网格员、网格片警、水电员、治安巡逻员、保洁员信息及联系电话,右下角还有“民意直通车”二维码,村民扫码就能反映问题。这张小小的公示牌,正是张家沟村“网格治理”的缩影。
为破解山区村民居住分散、治理难度大的问题,张家沟村按照“就近、就便、就熟”原则,将全村划分为10个网格,每个网格覆盖30户左右村民,网格员凭着“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入户走访排查问题,把“固定式办公”变成“沉浸式服务”,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再好的治理设计,也需要坚强的支部执行力托底,张家沟村就是个好例子。”黄墩镇党委副书记牟宗全说。化解了矛盾、修通了道路,村支部又把目光投向了“增收”——作为农业村,村民农忙时忙农活,农闲时没事干,家门口没产业,想打工只能往外跑。
张文杰偶然听说,村里有位在外办厂的远亲,正计划建新的加工场地,而这家工厂所用的原料是农作物秸秆、废木片、果树修剪枝条。“咱们周边村子种果树多,每年修剪的树枝、秋收后的秸秆到处都是,要是能把工厂引过来,既能解决原料问题,又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张文杰立刻召集村“两委”班子商量,随后带队找到企业负责人。
经过多次沟通,双方达成一致,加工厂于去年正式落户张家沟村。现在,每到粮食收获季,附近十几个村子的村民都会把树枝、秸秆等废料拉来出售;村里30多名闲置劳动力,尤其是家庭妇女,在这里实现了就近就业。
“活儿不重,离家又近,常年有活干,赚的钱足够补贴家用了。”在工厂负责分拣木片的村民孔凡英说。同时,这家加工厂还能为村集体每年带来近10万元的收益,让集体经济“家底”更厚了。
从修通一条路,到解开一堆疙瘩,再到织密一张网格,张家沟村靠村党支部的引领,把“治理难题”变成了“发展机遇”。如今的张家沟村,不仅找回了久违的和谐,更朝着“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目标,一步步扎实迈进。(姚文凤 高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