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一老一小”医疗保障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全市医保系统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着力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坚持照顾好“老的”、呵护好“小的”,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筑牢“老有所护”
作为最早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市之一,青岛在退休职工医疗保障方面起步早、保障实。截至今年9月,全市454.5万参保职工中,享受退休待遇人数达114.5万人。退休职工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比在职职工提高5个百分点,年度报销限额提升至7000元,住院报销比例维持在93%到97%的高位。今年1至9月,全市已为990万人次退休职工报销普通门诊医疗费11.02亿元,为37.16万人次报销住院费用35.78亿元。
在城乡居民医保方面,青岛坚持政府主导、财政倾斜,切实减轻老年居民参保负担,财政补助比例达60%以上。截至今年9月,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参加居民医保约146万人,同比增长4%。
针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就医需求,青岛不断优化基层门诊保障政策。基层医疗机构不设起付线,医保目录内费用直接报销。今年,居民普通门诊报销比例由60%提高至65%,高血压、糖尿病“两病”患者用药报销比例由70%提升至75%。今年1至9月,青岛已保障“两病”参保居民287.92万人次,报销医疗费用4086.93万元。
在保障失能失智人员方面,青岛作为全国长期护理保险首批试点城市,持续拓展保障范围、完善制度体系。目前,全市长护险参保人数超939万,是全国少数实现城乡全覆盖的城市之一。今年1至9月,长护险支出资金5.29亿元,待遇享受人数达6.25万人。
夯实“幼有所保”
在“一小”方面,青岛着力从减轻孕产妇生育医疗费用负担、强化新生儿参保及待遇落实等方面协同发力,为优化生育政策落地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岛持续扩展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目前,参加职工医保的在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等群体均已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在待遇水平上,青岛女职工享受全省领先的生育保障。产前检查定额补助达1600元,住院分娩合规医疗费个人“零负担”。今年1至9月,青岛已为10.71万人次参保女职工报销生育医疗费3.3亿元,为5.35万人次支付生育津贴7.12亿元。
参加居民医保的生育女性同样享受倾斜保障,在不提高缴费标准的基础上,住院分娩医保补助标准不区分孩次,统一提高至3000元,产前检查费用纳入门诊统筹。今年1至9月,已有4565人次享受居民分娩补助,基金支出1356.72万元。
在服务优化方面,青岛全面推进生育津贴“免申即享”,在全省率先实现“双渠道”线上申领,有效解决异地生育垫资、跑腿难题。
为保障新生儿“出生即参保”,青岛大力推动“出生一件事”联办系统建设,实现新生儿“零跑腿”参保,而且新生儿在出生六个月内参保缴费的,自出生之日起发生的医疗费即可报销,不受等待期限制。
对残疾儿童群体,青岛也将康复治疗纳入医保保障范围。同时,青岛还将治疗儿童肿瘤、罕见病的高值国谈药优先纳入“双通道”管理,并指导商保公司优化完善“琴岛e保”理赔范围,将部分医保目录外儿童罕见病用药纳入保障范围,为患儿在基本医保之外增添一份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