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面积秋粮收获基本结束-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06 10:28:15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大面积秋粮收获基本结束

字体:

  记者11月5日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当前,全市大面积秋粮收获基本结束,下步全市“三秋”生产重点由秋收转向秋种,各地抢抓晴好天气加快推进科学播种。

  据农情调度,截至11月5日,全市已完成秋粮收获面积380余万亩,秋收进度99.49%;意向秋播小麦面积350余万亩,目前已播种79.97万亩,秋种进度22.12%。

  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受持续阴雨天影响,全市秋粮集中收获期推迟,全市上下联动,科学应对,统筹调度,合理组织,全市“三秋”生产平稳、扎实、有序。尽管秋汛导致玉米收获烘干及小麦耕种作业成本上升,但通过强化应急保障、分类施策和科学应对,对秋收影响总体可控。据气象部门预报,11月上旬天气持续晴好,土壤墒情有效改善。预计全市今年意向播种小麦在11月中旬完成大面积播种。“俗话说,地湿无晚麦。”市农技中心专家介绍,可通过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以及做好出苗后的田间管理,全力打好小麦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基础。

  多措并举保障秋粮“应收尽收”

  “今年雨水下得晚,汛期滞后,托管的玉米难以直接从地里抢收过来,我们从安徽、江苏等4个省市调运37台履带式收割机及时进田作业,同事对合作社现有收割机进行两驱改四驱等升级改造,加紧玉米收获。”平度市华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玉芹向记者介绍,目前合作社所托管的4万余亩玉米已全部收获完毕。他们推行“一站式”托管服务,提供收割、烘干、秸秆还田、秋播一条龙服务,统一调度,在秋汛期间合作社成立农机指挥部,统一调度、统一培训,提升作业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9月以来,青岛的连续阴雨天气给秋收秋种带来不利影响。青岛市迅速行动、多措并举,争分夺秒推进“防秋汛、保秋收、促秋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生产一线调研督导,建立起市级领导干部帮包区(市)、区(市)级领导干部帮包镇(街道)、镇(街道)干部帮包村、村干部帮包户的四级帮包机制。市农业农村局对外联动组织部、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基层组织动员、粮食收储、资金保障、信贷保险、气象服务等协同发力,投入“三秋”生产攻坚战。全市财政统筹1357万元农业应急救灾资金投入抢排抢烘减损,加强秋粮产后服务,引导企业开展预约收购;协调金融机构提供秋粮收储授信,支持农业担保,开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精准帮扶400余名困难农户抢收晾晒。

  市农业农村局印发防秋汛保秋收促秋种指导意见,制作秋收秋种科普视频广泛宣传;派出工作督导组、技术指导组,指导农户科学排涝、及时收获、适墒播种;组织全市农业农村系统10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全过程、全要素农技帮包。同时,统筹调度好农业机械,组建54支农机应急服务队,全市累计上阵玉米收割机5800余台,其中履带式收割机1013台。农业农村、气象部门紧密会商,精准研判气象影响,科学应对秋收秋种。

  科学秋种全力夯实丰收基础

  “我们是人歇机不歇,每天播种小麦2000亩左右,大家铆足了劲,争取把前期的不利影响补回来。”青岛同富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永战告诉记者,这几天合作社抓住天气晴好机会整地散墒,主要采用了复式精量条播机、大型拖拉机、翻转犁、圆盘耙等农业机械,有序完成了整地、播种、施肥等环节,效率非常高。

  科学应对今年播种偏晚的实际,市农业农村局早部署、快行动,牢牢把握“土壤墒情”这一主线,强化技术指导,加快腾茬散墒,科学选种用种,落实关键措施。印发《关于小麦抗湿晚播品种选择的指导意见》,从科学选种用种、优化品种区域布局、加强播种关键管理等多方面发力,加强晚播小麦选种用种指导。建立“135”专家技术服务机制,组织农技人员进田到户,推广以“四补一促”为核心的抗湿晚播技术,指导农户落实精细整地、适量播种等关键措施,积极推广多穗型、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配套落实“135”抗湿应变技术模式,抓好抓实秋种质量。

  “充足的土壤墒情对小麦播种出苗和冬春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农谚‘麦收隔年墒’‘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都说明了足墒种麦的重要性。”市农技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李松坚介绍,青岛有完善的晚播小麦“四补一促”应变栽培技术,只要因地因墒科学施策,晚播小麦实现不减产甚至增产很有希望。

  种子落地,管字上马,目前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组织千余名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因苗因墒搞好“种后即管”技术指导。“目前重点落实精细整地、适量播种、种子包衣等关键技术,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为苗齐、苗全、苗壮打牢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宋辉表示,将持续关注墒情变化,加强播后即管措施,通过科学运筹肥水、促弱控旺,尽最大努力培育壮苗,为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