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共话未来。近日,东营第四届儒商大会返乡活动举办,借助第四届儒商大会高端平台,充分展示东营市石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与发展潜力,精准对接儒商资源,着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资源,推动东营石化及装备产业向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石化产业是东营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东营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牵引,突出抓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进上大压小、减油增化和延链强链,加快推动基础炼化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转型,建成威联化学PX及PTA-PET、振华丙烷脱氢、利华益ABS树脂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上下游贯通的35条细分产业链,全市规上石化企业达到304家,一次炼油能力7090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去年实现营收676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东营把数智化作为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重要抓手,建成中国智慧化工园区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石化产业大脑”入选省级建设试点,培育省级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9家、晨星工厂66家,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84个。
而本次活动以“携手共‘营’,对‘化’未来”为主题,把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代表聚在一起,为东营对接优质资源、推动创新提供了宝贵平台。
“东营作为中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此次大会充分体现了东营市政府对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地方发展战略、探索合作机会的重要平台。”美国凯洛格布朗路特(KBR)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曹然表示,愿意发挥自身在智能工厂建设、流程优化、碳减排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东营石化产业园区的升级改造,与本地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石化产业集群。
“作为东营本土民营企业,利华益集团三十余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对儒商传统文化的理念认同、价值追求与不懈实践。”利华益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云亭认为,利华益一直坚持儒商理念,专注石化主业,走“油头化身高化尾”的路子,构建了从炼化到新材料、新能源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引进KBR、GE等国际先进技术,并加强跟科研机构合作,集团已自主研发40多种PC/ABS产品,形成9条产业链,成为山东高端化工的领军企业。
“东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产业到城市发展,都让人耳目一新。”紫荆花新材料集团总裁陈传生对比二十年前来东营时的印象,深有感触。对于参与这次活动的收获,陈传生表示将继续深入了解东营的石化产业发展,争取让企业能在黄河尾闾找到合作的商机,实现共赢。
如今,得益于良好的产业基础、本土企业坚持不懈的守正创新及广泛而有力的对外合作,许多企业已与东营市企业开展了深入合作。富海(山东)包装材料、利华益集团聚甲醛工程塑料和ASA树脂、振华石油化工丙烷脱氢主装置及其配套等多个项目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开展了深层次多维度的合作,为产业链注入了高端发展要素;华为集团与东营市政府及有关县区和部门在政务信息化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推动石油化工及装备产业向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投资东营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就是投资美好未来。”东营市副市长王秀凤表示,东营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强化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不断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瞄准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加力推进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