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青岛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工作主线,深入实施“数字青岛2.0”工程,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简单应用叠加转向更深层次、更全方位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创新,推动城市向更智慧、更普惠、更便捷的“智慧城市”蝶变。
依托数字化手段,“无证明城市”建设、“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着公共服务迈向更加便捷、高效与个性化的变革,将“智慧城市”的答卷书写在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之上;“城市云脑”24小时运行,如同城市的“大脑”,无人机、高点摄像头等感知设备不断注视着城市中发生的大事小情,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参考,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导向”转向“数据赋能”……今天的青岛,正以数字青岛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模式深层变革,让精准的决策、高效的服务与安心的生活成为新常态,走出一条以数字动能提升城市品质的发展道路。
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
2024年7月,公玉忠夫妇来到青岛市民中心办理港澳通行证。由于办理港澳通行证需要先提供居住证,两位老人的户口又在日照,值班民警张郑荣就帮他们在“爱山东”App上申请办理了居住证,很快完成了港澳通行证的办理。
从带着厚厚一沓材料来到窗口仍然“心里打怵”,到这次仅用“一部手机”就完成所有手续的“出乎意料”,公玉忠夫妇眼中的“办事体验之变”,反映出“无证明城市”建设带来的政务服务之变。
无证明并非简单地取消所有证明,而是通过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从根本上削减企业和群众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精准提升治理效能与公众满意度,推动城市向更高效、更便捷、更智慧的数字化未来迈进。
“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是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2018年,作为全省数字化转型“领跑者”的青岛,便已经开始了对电子证照的探索。
“2018年至2022年,这项工作主要集中在电子证照的归集和制发。2022年起,青岛‘无证明城市’建设全面起势,聚焦材料共享困难、办理流程繁琐、来回多次跑办等问题,持续推进减证便民。”市大数据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以公安部门为例,当前,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居住证等证件已全面“上线”,覆盖公安部门办理人员落户登记、迁移、注销、查询及证件办理等多项业务,电子身份证日均应用200余次。
在电子证照广泛推行的基础上,线上信息的进一步打通,让“无证明”成为现实。截至目前,平台已接入行政审批、公安、民政、公积金等33个系统,覆盖业务场景160个,为市民办事减免材料4700余万份。
在应用端背后,供给端的变化也在发生。市大数据局数字政务处工作人员隋暖是这项工作的亲历者,在她眼中,各级各部门从一开始的“响应式”“被动式”应用,到如今主动提供应用场景并提出相关需求,“无证明城市”正从体制性“从上到下”的推广应用,逐步迈向“自下而上”的主动作为。
“无证明城市”的实践,远不止于消除一纸证明的繁琐。看似简单的转变,背后是数据壁垒的打破、业务流程的重塑与政府协同效能的提升,“无证明”的理念也正延伸到城市规划、交通治理、生态环保、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
深化“一件事”“一个场景”改革
筛选标签、轻轻一点,过去要排查、收集、汇总很长时间才能填报完成的表格,现在几分钟就能一键生成报表。
2024年,青岛聚焦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开发“智慧社区一件事”平台并纳入全市重点改革事项,有效推进基层减负增效,让服务群众更精准、更便捷。
城市数字化转型,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十四五”时期,青岛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为主线,主动整合集成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跨业务、跨系统的“单个事项”“单个场景”,自2021年起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城市运行“一个场景”重点改革,聚力解决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中的“痛点”,着力疏通城市治理中的“堵点”,截至目前已推出百余个改革事项,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从2021年改革伊始的人才落户、新生儿出生、医疗付费、惠企资金申请到去年的人才发展、护理服务、助残等项目,“一件事”正从简单的办事流程“进化”为对企业、群众乃至城市发展的全流程“守护”。“一件事”“一个场景”改革逐年推进的背后,是青岛以项目化思维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政务服务转向“用户视角”“市场需求”,让企业群众在日常应用最频繁、需求最强烈、感受最深刻的场景中体验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
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城市运行“一个场景”改革为城市治理带来的变化可观可感。以“城市运行‘一个场景’”为基底,青岛不断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构建城市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行、治理新模式,打造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经济运行、交通出行等多领域、系统性、一体化服务场景,城市韧性和整体性进一步提升。
“一件事”“一个场景”的持续深化,正悄然塑造着城市的发展思路。当“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当城市学会思考、治理更显智慧,一幅更有温度、更具效率、更富韧性的城市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打造能思考的“智慧中枢”
“社区里有啥事,通过智慧屏幕就能快速知道。”市南区八大湖街道为居民安装的“智慧屏幕”深受欢迎;
“小保小保,请问如何办理社保参保登记?”在崂山区,具身智能“夸父机器人”亮相社保服务大厅;
……
在青岛,“智慧城市”正润物无声地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这样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办事的便捷、生活的便利之中,更以静水深流的方式,深刻影响着城市治理的升维——遍布城市的感知设备,如同敏锐的触角,实时捕捉着城市运行的细微脉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响应、滞后处理的“人防”,转向主动发现、快速处置的“技防”。
感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决策。“十四五”时期,青岛持续完善“城市云脑”,实现“2.0”版本跃迁,为城市打造能思考的“智慧中枢”。它打破了以往各部门数据孤立的壁垒,将分散的信息汇聚成一片可供分析的数据集合,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决策驾驶舱”,推动“经验治理”迈向“数据治理”,从“模糊判断”走向“精准施策”。
通过统一的政务App,市民可以办理数百项业务,享受“指尖上的服务”,DeepSeek等大模型的接入,让办事流程更有温度、更加便捷;独居老人的家中,水电气暖的异常波动能被及时监测,从而为他们提供精细化服务……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场景,都印证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让治理更有温度。
数字浪潮下的城市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青岛以智慧为笔,以民生为墨,正勾勒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未来图景,持续赋能城市迈向更高品质的发展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