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 |茶香氤氲托起“致富梦”-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10 11:10:08
来源:日照新闻网

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 |茶香氤氲托起“致富梦”

字体:

  深秋的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茶园依旧生机勃勃。“以前种茶全凭老经验,卖茶还要四处跑市场。现在企业管技术、合作社搭平台,我们按规矩种,叶子有人上门收,价格还比市场价高。”正在打理茶园的茶农宋全来的话,道出了当地200多户茶农的心声。

  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山东日照绿茶这张“山东名片”正焕新颜,而岚山区的日照茶仓茶业有限公司,用“企业+村办合作社+茶农”的新模式,把茶园变成“聚宝盆”,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的致富路。

  抱团破局:从“各自为战”到“三方共赢”

  “过去茶农种茶像‘盲人摸象’,施肥打药凭感觉,收茶时贩子压价也没辙。”回想过去,宋全来告诉记者,茶农大多“各自为战”,种茶没标准、卖茶没底气,好茶叶也卖不上好价钱。

  瞅准这个难题,日照茶仓搞起了“茶园托管”,把茶农、合作社和企业拧成一股绳。

  “我们不是简单收茶叶,而是全链条管到底。”茶仓负责人赵会会介绍,在这个模式里,三方各归其位:茶农变“产业工人”,不用再担心技术和销路,按照标准管茶园,就能拿到稳定的托管费,卖鲜叶还能比市场价高一截;村办合作社当“中间人”,组织茶农干活、监督质量,还能给村集体攒下不少收入;企业则扛起“大旗”,出钱出技术,管加工、管销售、打品牌,让茶叶从茶园直接端到消费者的茶杯里。

  如今,在“茶园托管”模式下,昔日的“零散小茶园”成了“统一标准、统一溯源”的产业基地,200多户茶农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靠脸卖茶”的日子。

  源头筑基:把“种得好”变成“品质硬”

  “好茶叶是种出来的,根基打不好,后续都是白搭。”赵会会的话,道出了品质的关键。

  为此,日照茶仓把品质管控的“关口”移到了茶园里,从源头抓起,让每一片茶叶都经得起检验。

  山里的茶园灌溉难,茶仓就修“提水上山”工程,让干旱的茶园喝上“及时水”;茶农管理没经验,茶仓就把技术“送上门”,还联合山东省农科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组成“科技服务队”,天天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施肥、防病虫害。

  “以前施肥打药凭感觉,现在专家说施多少就施多少,茶叶长得又嫩又匀。”宋全来指着自家茶园里的智能监测设备说,“这玩意儿能测土壤湿度、温度,手机上就能看,比老经验靠谱多了!”

  除了管种植,茶仓还在加工端下功夫:高端茶拼品质,中低端茶讲性价比,文旅茶突出日照特色,从采摘到包装全流程把控,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

  创新增值:紧盯市场,茶叶变身“香饽饽”

  有了好原料,怎么让茶叶更值钱?

  日照茶仓在加工和创新上动起了脑筋,把茶叶玩出了“新花样”。

  瞅准消费升级的趋势,茶仓和重庆黔江的茶企开展跨区域合作,用日照绿茶、白茶、红茶当“基底”,配上黔江特产的珠兰花,做出了“日照珠兰花茶”。这茶又香又甜,一上市就成了“网红款”,不仅让日照茶多了个新品种,还帮黔江的花农拓宽了销路,成了“鲁渝协作”的好例子。

  贴合本地口味,茶仓又做足“场景文章”:针对山东人爱喝“干烘茶”的习惯,茶仓用日照茶叶做原料,采用山东干烘茶的“鲁味黄茶”工艺,造出叶大梗长、浓醇回甘的“黄大茶”,创造性的植入“吃火锅配火锅茶”的场景绑定,美食与好茶的完美融合,创造性地开发出了“全场景生活茶”的新赛道。

  靶向破题:让茶香飘得更远

  红火背后,茶仓也有“成长的烦恼”:精深加工品类不足、品牌影响力待提升、专业人才紧缺。

  “难题得一个个解!”面对未来,赵会会已有清晰规划:延伸产业链,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推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打响日照茶名气;深挖茶文化,建沉浸式体验园,让游客能采茶、制茶、品茶;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引人才,争取金融支持稳发展。

  从“卖原料”到“做产业”,从“单打独斗”到“三产融合”,日照茶仓用一片叶子证明:把“土特产”做深做透,乡村振兴就能落地生根。

  如今,巨峰镇的茶园里,不仅长出了好茶,更种出了茶农的好日子。正如宋全来所说:“这叶子越来越金贵,咱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记者 侯庆萍)

【纠错】 【责任编辑: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