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博平镇前王村,村民王志超迎来了一批大枣收购商,途经“利民街”数字路牌时,他自豪地请大家扫码试试。“嘀”一声,“利民街”的简介、村庄历史、特色农产品跃然屏上。
就在一年前,这个“圆铃大枣第一村”还是个“有路无名、指路靠猜”的村庄。“以前卖枣,最头疼的就是定位。”王志超回忆,“电话里都说‘村东村西’‘前街后街’,客人很难找得到。”
转机发生在2024年。随着“乡村著名行动”展开,茌平区联合镇村两级全面摸排,梳理出3000多条待命名的乡村道路。为确保新地名既“立得住”又“用得好”,区里在财政保障基础上引入信发慈善基金等社会资本,让地名文化的“种子”逐步在乡村扎下根来。
在前王村,4横4纵8条道路被重新命名。“我们摒弃简单的‘前后街’命名方式,既要体现前王村的枣文化,又要融入新时代价值追求。”区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员张立云介绍。
于是,“枣乡路”“利民街”“胜利街”等一批路名、街名应运而生,连接各家各户的胡同,则以“枣”字为引,形成了“枣韵”“枣香”等系列命名,标识牌上还印着饱满的大枣图案。
“现在可省心多了,直接报个路名,客商顺着导航就能找到。”王志超乐呵呵地说,“这卖枣的路子可是越走越宽喽!”
地名的选择同样蕴含着深厚的地方记忆。在袁楼村,博平镇枣乡新村乡村振兴指导员邵长军指着一条窄巷介绍:“革命年代,我们的党员就是通过这条胡同,迅速隐入南头芦苇丛中躲避敌人的搜查。”如今,这条见证历史岁月的通道被命名为“红星胡同”,革命精神以路名的形式继续传承。
相距不远的另一条胡同,先后走出了浙江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两位博士,成为全村的美谈。取名时,大伙儿一合计,干脆就叫“博士胡同”!既记录了一段佳话,也寄托了对子孙后代勤学上进的美好期盼。
每条道路的命名都经过了区、镇、村三级审核,既确保了规范又保留了乡土人情。如今,这些新地名正悄然助力乡村发展。
前不久,在博平镇举行的圆铃大枣采摘节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前王村文化广场的展位前围满了客商。“这枣真甜,我留个地址、电话,给我寄四箱。”一位参会客人品尝后当场下单。这正是“乡村著名行动”带来的连锁效应。通过“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试点,全区将地名信息与邮政物流融合,开通11条客货邮专线,让圆铃大枣、耿店棚菜、胡屯金针菇等一批“乡字号”品牌走出深闺,带动农产品销量不断上涨。
截至目前,全区已命名乡村无名道路街巷3182条,设置特色地名标牌600余个,数字路牌480余个,覆盖5个乡镇、20余个村庄。这些饱含乡土记忆的地名,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