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民生之本,是幸福之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聊城市卫生健康系统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健康聊城”带给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11月11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月莲介绍了“十四五”以来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完成情况。
“十四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锚定建设三省交界区域医疗卫生高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推动服务体系日趋健全、资源总量稳步提升、群众健康福祉持续增强,为“六个新聊城”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健康根基。
筑体系、固保障
织密公共卫生网络
坚持预防为主、平急结合,构建起覆盖全域、响应灵敏、处置高效的现代化公共卫生防护体系。创新联防联控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晋冀鲁豫四省六市疾病预防控制协作区,实现疫情互通、协同会商、联合演练,建立“决策-执行-保障”三级架构和“流调溯源、密接排查、资源调度、防控举措”四同步工作法,成功高效处置多起输入性传染病疫情,获国家疾控局高度评价。拓展医防融合模式。全面推广“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慢性病管理模式,设立三高中心、基地、之家超千个,在高唐县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东昌府区、茌平区、临清市、冠县、阳谷县、东阿县建成6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升级应急响应能力。在全省率先建成48支、728人的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锻造专业化处突尖兵;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实现市县全覆盖,搭建“智慧急救信息平台”,实现农村地区县、乡、村三级急救网络一体化管理。
建高峰、强基层
扩容优质医疗资源
通过建高峰、强基层、优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医疗高地加快崛起。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正式启用,引进关节置换加速康复、3D打印骨科植入物应用等新技术48项,实现了患者范围、技术项目、病种难度和品牌影响力的“四个提升”。聊城市人民医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3家医疗机构与北京协和医院建立远程合作。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在8个县(市、区)建成1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由聊城市人民医院牵头建成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现人员、财务、业务、药事、信息“五统一”管理。组建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骨科专科联盟、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专科联盟、聊城市精神卫生专科联盟等37个专科联盟,通过人才技术下沉和业务协作,实现优质资源的纵向贯通与共建共享。东阿县“1+2+N”医共体运行机制、茌平区医共体设备更新项目获国家资金支持,改革示范效应显著。夯实基层服务网底。建成东昌府区广平中心卫生院、莘县中心医院、阳谷县李台中心卫生院等10个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20个特色专科卫生院;全面推行村卫生室6S管理和星级评定,“6S”管理聚焦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洁(Seiketsu)、规范(Standardize)、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等6个方面,开展服务环境整治,健全完善制度,规范诊疗行为,优化服务流程,保障群众就医安全,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基层诊疗量占比稳步提升。
保基本、促普惠
优化全龄友好服务
关注重点人群健康需求,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链条,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妇幼健康保持领先优势。构建妇幼保健特色专科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婚前保健特色专科1个、国家级妇幼中医药特色单位1家、国家级产科亚专科建设单位1家、国家级妇女保健特色门诊建设单位1家;省级妇幼保健专科6个、省级妇幼健康文化特色单位2家、省级妇幼中医药特色单位1家;市级妇幼保健专科20个,5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晋级二甲及以上;开展“两癌”筛查。幼有善育形成示范效应。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建成托育机构490家,千人口托位数达5.23个;建立等级评审机制,成立专家指导组,婴幼儿早期发展知识普及率达95%以上。老年健康健全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安宁疗护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全覆盖;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双证齐全机构达38家,绘就“最美夕阳”温暖底色。
增活力、优体验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双轮驱动,充分释放行业发展活力,推动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变革。“三医”联动系统集成。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建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会商机制。17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鲁四地省际互认范围,群众异地就医更便捷。东阿县获评全省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县,冠县获评山东省财政支持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提升(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项目县。人才科技双轮驱动。实施“人才强卫”“科技兴卫”计划,柔性引进顶尖人才;创新乡村医生“县招乡管村用”模式;建立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攻克灵芝外囊泡提取等关键技术。智慧医疗全面赋能。建成互联网医院19家,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超70%;市人民医院、东阿县人民医院通过国家5级电子病历审核;全面推行“一站式”“预住院”“全院一张床”等服务模式,门诊患者满意度居全省前列。
扬优势、显特色
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优化政策新环境。巩固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改革,将锁骨骨折、项痹等20种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按病种包干付费。构筑服务新高地。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特色、优势)专(学)科7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学)科22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成员单位32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42个,13个院士和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落户聊城;基层中医药服务直达县市区、乡镇,784家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服务可及性大幅提升。擦亮品牌金名片。打造“聊城新三宝”产业文化特色,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产业集群年营收超百亿元,灵芝入选国家“药食同源”目录,成无己纪念馆入选国家级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聊城市大健康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储备库名单,聊城市会同济南、菏泽、泰安共同申报的沿黄中医药产业集群入选第二批山东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名单;培育艾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艾满水城”品牌;举办山东(东阿)文化旅游体验周、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成无己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夜市等活动,成立中医药文化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百余场,服务群众10余万人,中医药文化飞入水城人家,融入百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