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投资40亿元、规划产能12吉瓦时、广州鹏辉能源(青岛)有限公司在青岛市储能产业“1号”项目——鹏辉能源储能电池零碳制造基地,开工起便备受瞩目。自今年6月一期项目电芯生产车间投料试产以来,两条100Ah的电芯已完成爬产阶段,从10月起已陆续满产出货。
作为青岛市储能产业首个引进的百亿级项目,鹏辉能源储能电池零碳制造基地项目是城阳区产业变革的风向标——从轨道交通“一业独大”,到轨道交通、绿色能源、集成电路、低空经济“四轮驱动”,这座曾以高铁制造闻名的工业重镇,正以技术突破和生态重构为引擎,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工业基因”跨界进化
轨道交通产业曾是城阳经济的“顶梁柱”。2020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龙头企业——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营收达382.5亿元,占城阳区高新技术企业总营收的34.5%。然而,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隐忧逐渐显现。2021年,受国家轨道交通发展周期波动影响,城阳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8%。
“面对这样的困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城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规划创新科负责人宋清轩说。而转型的关键,在于轨道交通产业经年积累的“工业基因”实现跨界进化。
这一思路在低空经济领域率先落地,轨道交通的检测认证能力正支撑低空经济无人机的研发验证。在广电计量检测(青岛)有限公司的盐雾试验室内,一架无人机被放置在盐雾试验箱中,细密的水雾正模拟海上高湿高盐环境。
“过去这项技术用于高铁零部件防腐测试,如今可以服务于低空飞行器的可靠性验证。”广电计量检测(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美玉说,依托轨道交通积累的数据链路通信检测、电磁兼容检测等技术,跨界低空飞行器领域,这是城阳工业基因的自然延伸。
去年12月,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城阳区政府签署了《共建青岛市低空经济检验检测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城阳区共同打造服务青岛全域的低空经济检验检测基地。
乘势而起。为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根据《城阳区低空经济发展思路》,城阳区将着力构建“一区四块九链”的低空经济发展体系。
其中,“一区”即助力青岛市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先导区,在飞行管控、服务保障、产业融合、标准制定等方面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阳经验”。
“四块”则是积极向上争取,持续打造国家级低空飞行测试验证基地、国家级低空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低空融合飞行示范基地、低空特色文体示范基地“四块金字招牌”。这“四块金字招牌”是城阳低空经济“出圈”的关键一招,也将成为其发展低空经济的名片,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资源和项目落地,提升城阳区低空经济领域“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九链”则是城阳区低空经济发展的9条重点任务链。包括建设一批低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打造一套低空人才培养体系,引育一批低空经济领军企业,推进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低空产业集聚园区,建设一个低空运行服务中心,推广打造一批低空标杆示范场景,创建一批低空文体超级品牌,以及设立一只低空产业发展基金。
“产业转型不是摒弃传统产业,而是以技术改造为引擎,将既有产业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宋清轩说。
链主引领生态共建
破解产业结构单一困局,关键在于培育新支柱产业,而城阳区找到的突破口是“链主引领、生态共建”。
轨道交通产业的成功已印证这一路径——中车四方作为“链主”,在“十三五”期间累计为青岛贡献产值近2000亿元,带动本地供应商从162家增至235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40%以上,年均配套额超100亿元。
“龙头企业能迅速聚拢资源,形成‘葡萄串效应’。”城阳区发展改革局新能源产业科负责人纪超说。
这一经验被精准复刻至绿色能源产业。2022年10月,城阳区首次接触国内储能电池头部企业鹏辉能源;2023年5月,储能电池零碳制造基地正式签约。
从初次洽谈到项目落地仅用半年多时间,速度背后是“链式招商”的系统谋划:项目签约前,城阳区已梳理出磷酸铁锂电池制造、储能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关键环节,赴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产业发展交流活动;签约后,立即组建“体制内+体制外”双招商团队,先后开展订单式招商对接活动20余次、参展对接10余场,促成7家本地企业进入鹏辉供货体系,20余家配套企业加速集聚。
这种“引进一个龙头、激活一条链条、辐射一个集群”的模式,正在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领域加速复制。
规划总投资110亿元的物元半导体一期项目,是青岛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山东省重大项目,也是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链主企业。截至目前,已带动20余家上下游企业签约落地,意向投资额超40亿元。今年8月,物元集团与华通创投合作的国内首只3D集成电路产业发展CVC投资基金成立,基金规模达到10亿元。
城阳区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38个工业门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900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协同土壤。“过去招商拼土地优惠,现在拼的是技术协同和要素配套。”纪超表示。
打造新技术策源地
在青岛和而泰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车间内,7条全自动贴片生产线正将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嵌入电路板,经过回流焊高温固化等环节,成为智能家电的“大脑”——控制器。
“传统变频控制器依赖电解电容,寿命短、能耗高。我们研发的‘无电解变频’技术,通过自适应算法替代电容,让冰箱节能20%,成本降低5%。”青岛和而泰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厂长刘大川介绍,这项耗时两年攻克的技术现已应用于家电行业知名品牌,年产量突破1000万件。
在绿色能源领域,青岛中电绿网新能源有限公司以智慧能源系统为核心,展现了技术硬实力。其自主研发的“源网荷储”微电网系统集成光伏、储能及智能充放电技术,通过多能协同优化配置,可实现新能源高效利用与低碳经济性最大化。目前,该技术已落地于潍青高速密水收费站,实现了收费站的零碳供电。
“我们还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了城阳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能源利用提升工程,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绿电约12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0吨,综合节能率达到35.67%。”中电绿网总经理刘鹏告诉记者。
细数城阳引进培育的科技型企业“王牌”——从实现储能电池-30℃极寒充电的鹏辉能源,到攻克无电解变频技术的和而泰,再到实现零碳供电的中电绿网,无一不是手握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标杆。
“技术创新突破是城阳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引擎,政策创新赋能则会进一步加速技术转化。”宋清轩表示,近年来,城阳区坚持实施“技改强链”工程,3年来统筹国家、省、市、区技改资金6.97亿元,滚动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项目600余个,撬动全区实现工业技改投资近200亿元。在低空经济领域,城阳区推出“低空场景机会和能力清单”“试飞券”等10项政策,吸引中科星图、中电科等头部企业共建低空试飞试验场,打造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链条。
从“一业独大”到“四轮驱动”,城阳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印证了一个逻辑:产业升级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以既有优势为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突破。2024年,城阳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跑出了12.2%的增速,获评山东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区。今年上半年,绿色能源产业营收增速达16.2%,增速位列青岛市各区市第二。这座曾经的“高铁之城”,正在多元产业的轰鸣声中,驶向新质生产力的更广阔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