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济南高新区的一家专精特新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这家几年前还只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公司,如今已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企业,再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快速成长,正是济南市锚定梯度培育目标,扎实推进优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出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政策措施,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和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济南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培育着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为工业强市战略筑牢根基。
打造企业成长“快车道”
做大做强创新创业主体,是激活创新动能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济南市工信局通过构建“创新型—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培育体系,助力企业跑出成长“加速度”。
今年6月,在2025年度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评选中,济南市560家企业入选省级名单。
“我们建立了全覆盖的培育库和动态管理机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精准帮扶。”济南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入调研摸排,将全市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纳入培育范围,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培育格局。
在具体实践中,济南市工信局组建了专业服务专员队伍,从营商环境优化、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管理提升、人才培养引进等多方面加强精准服务支撑。这些服务专员定期走访企业,了解发展难题,“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方案。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8家独角兽企业、1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8家省级瞪羚企业、26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2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矩阵,今年新增56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7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搭建多层次体系化创新平台
当今时代,创新平台是整合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载体,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济南市不断加强创新平台支持服务,着力构建体系化、生态化的平台服务网络,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今年5月25日,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迎来重要进展——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同步揭牌了“CAX一体化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和“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济南分中心”,标志着研究院从“夯基垒台”转入“立柱架梁”阶段。
作为济南市重要的产业创新平台,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自2024年12月揭牌成立以来,通过实施“一核四链”(“一核”指三维CAD,“四链”则是指航空、流程、建筑、高端装备4大重点行业产业链)战略,构建起覆盖工业软件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力求突破工业软件底层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加快行业推广,支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造“核心工业软件”带动“大产业”的产业创新生态。
济南市工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王冲鶄介绍,在工业软件领域,济南按照“延伸产业链条、加速场景创新”的思路,以工信部《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为牵引,依托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联合行业链主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争取国家专项,推动工业软件产业协同和生态体系建设。
当前,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正着力打造涵盖工业设计、仿真、控制、制造、管理、运维等工业软件产业链全流程的开放生态。研究院将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深度参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以三维CAD为核心的工业软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如今的济南,类似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这样的创新平台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济南市已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2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4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70家,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日益完善。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更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关口”,以及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济南市着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质效,先后发起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和“新能源装备产业联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化合作,开展共性技术攻关。
今年8月,在济南市工信局的推动下,济南市新能源装备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济南能源集团、山东大学、山东电工电气集团等16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优势资源,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产能对接、空间共享、生态共建,打造集产业研究、成果转化、订单落地、盘活资源、资本匹配、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业联盟平台。
济南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耿汝年在联盟成立仪式上表示,新能源装备产业是“13条标志性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联盟的成立将有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与此同时,济南市深入推进“场景创新”,聚焦机器人、新能源装备、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布应用场景“三张清单”,推动需求、供给和匹配等环节有机衔接、良性互动。
今年8月1日,在“智领泉城 景赋未来”济南机器人产业政策宣贯暨首批场景生态发布活动现场,济南市工信局发布了首批机器人产业应用场景“三张清单”。
“三张清单”包括“需求”场景清单、“供给”场景清单、“匹配”场景清单。记者了解到,场景匹配不仅搭建起了机器人产业供需对接的高效桥梁,让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了用武之地,也让各单位的需求得到精准满足,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中“有技术无场景”“有需求无供给”的痛点。更重要的是,这为济南市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应用、产业链的完善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营造助企惠企一流营商环境
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是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济南市在金融赋能、企业服务等多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针对企业融资难题,济南市工信局联合相关部门创新推出“云帆计划”,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济南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帆计划”线上依托“济南市综合融资服务平台——泉融通”建设智能化的开放式金融超市,线下则常态化组织开展“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活动。同时,在济南市各区县成立专业化的金融辅导队,为企业提供面对面金融服务。
该计划成立了总规模5亿元的济南鑫慷股权投资基金,通过线上线下协同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截至目前,“云帆计划”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502.82亿元,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为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和健康成长,今年以来济南市工信局联动国家和山东省服务企业系列活动,举办“泉心优供”“百场万企”“一起益企”等各类对接活动270余场,帮助企业解决从初创到成长的“服务断层”问题。此外,还在全市范围征集中小企业支援服务专家154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服务等方面的公益咨询和个性化诊断。
下一步,济南市工信局将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在做大做强创新创业主体的同时,加快未来产业培育平台落地,深化与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政企协作,助力创新中心出成果,推动人工智能加速园、中移齐鲁创新院发挥更大效能。同时,围绕“13+34”产业链持续发布场景清单,促进龙头企业开放资源和精准对接,并延续开展好“百场万企”等助企帮扶活动,深入挖掘企业内需潜力,全方位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