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徂徕镇南官庄“菜—苗”轮作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14 21:32:38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泰安市徂徕镇南官庄“菜—苗”轮作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字体:

  近日,在泰安市徂徕镇南官庄村的8000平方米育苗基地里,棵棵莴苣茎秆粗壮、叶片鲜嫩,菜农们正忙着采摘、打捆、装车,采购商的货车直接开到了地头,现场过磅、结算。

  这幅生动的“丰收富农图”,源于南官庄村菜农们一次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创新——他们成功实践了“菜—苗”轮作种植模式,在大棚育苗的间歇期,抢种一季生长周期短的莴苣,巧妙地在时间的缝隙里,“种”出了真金白银。

  南官庄村是周边小有名气的甘薯育苗专业村。每年早春,村里的育苗大棚便忙碌起来,培育出的优质甘薯苗销往各地,为春耕提供保障。然而,一旦完成早春甘薯育苗任务,这些大棚通常会进入长达数月的“休假期”,土地与棚室资源闲置,成了“沉睡的资产”。

  “看着这么好的大棚空着,我们心里都觉得可惜。”一位村干部坦言。如何破解“半年忙、半年闲”的困境,让资源释放最大效益,成为村集体思考的关键问题。

  村党支部将这一问题纳入重点议事日程。在党建引领下,村集体积极发挥作用,主动对接市场信息,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经过反复调研和科学研判,他们发现,利用育苗后的空闲期种植速生蔬菜,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市场上前景是广阔的。

  “我们算了好几笔账:时间账、经济账、资源账。”村党支部书记袁树臣介绍道,“甘薯苗出圃后,到下一轮育苗开始前,有将近四个月的空窗期。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种植一茬莴苣。莴苣生长周期短,管理相对简单,市场需求稳定,经济效益可观。”

  于是,在村集体的积极引导和省农科院技术支持下,“菜—苗”轮作的新模式在南官庄村应运而生。目前,该模式已成功推广至9个大棚,有效吸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在掐苗、管护、采收等环节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近务工的机会,实现了“棚室不空、人人增收”的多赢局面。

  “菜—苗”轮作模式的成功实践,是南官庄村继甘薯育苗产业之后,在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道路上的又一创举。它巧妙地将传统的甘薯育苗与高效的蔬菜种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育苗+蔬菜”的循环生产链条,实现了“一棚两用、一地双收”。这不仅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土地和棚室的潜力,让“闲资源”变成了“活资本”,更是对农业生产节奏的精准把握,在“时间差”里做出了“效益文章”。

  袁树臣说:“在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今年我村甘薯育苗基地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收益的可喜成绩,预计种苗、甘薯及蔬菜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同时为我村村民在基地务工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育苗规模,持续更新育苗品种升级和推广种植面积,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村民与集体的经济收益。”

  从昔日闲置的“空棚期”,到今日丰收的“莴苣绿”;从单一种植的“薯光照耀”,到轮作共赢的“薯菜飘香”,南官庄村以智慧和汗水,在田野上书写着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动篇章。这条“菜—苗”轮作的增收新路,不仅为当地农民拓宽了致富渠道,也为周边地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未来的南官庄村,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步履不停,创造出更多的“金色”希望。(通讯员 王晓莹)

【纠错】 【责任编辑: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