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是民生之基、振兴之要。山东省济宁市始终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先后实施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攻坚、服务能力提质提效3个三年行动,连续7年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全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扎根基层。
如今,128家乡镇卫生院、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66个村卫生室星罗棋布,1.02万名乡村医生队伍坚守一线,构建起乡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功能提质升级
村民就诊有硬支撑
走进任城区李营街道何岗村卫生室,诊断室、治疗室、中医阁等功能室划分明晰,远程心电、血液分析仪和智慧随访设备等一应俱全。这个曾经只能为本村村民开药打针的小卫生室,摇身一变成了辐射周边3个村、服务万余名群众的中心村卫生室,能查能测的项目更是多了许多。
像这样的村卫生室“变身”案例,在济宁乡村随处可见。
嘉祥县卧龙山中心卫生院,全新升级的诊疗大楼里,配齐了常用诊疗设备、急救设备、康复理疗设备和智慧随访设备,依托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开通远程心电、远程会诊系统;汶上县寅寺镇东石楼村中心村卫生室,不仅能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中医康复等全方位服务,药品种类从150余种增加至300种,充分满足村民的基本用药需求……
村卫生室的改造提升带来了什么?
何岗村卫生室负责人张守彪介绍了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带来的变化。“原先卫生室场地小、布局乱,稍微复杂的疾病看不了。改造提升以后,卫生室有150多平方米,配备了各类医疗仪器设备,公共卫生、中医保健等服务一站到位。”张守彪笑着说,更让群众受益的是远程会诊平台的搭建,“以前要到大医院才能看的病症,现在在村卫生室就能看,许多病症检查不必出村。”
在何岗村卫生室配备的各类药械中,张守彪最看重的是一个长方形的“小盒子”。“这个‘小盒子’就是远程心电,在村卫生室里一测,一般两三分钟就能出评估报告。”张守彪介绍,通过心电一张网,村民们在村卫生室里就能做心电图,在县域医共体背后有许多大医院做支撑,能及时给出评估结果,提早筛查出疾病。
72岁的村民贾兴元(化名)因为持续胃疼来到何岗村卫生室就诊,张守彪为他进行了心电图检查。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评估报告是由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出具的诊断评估报告。贾兴元说,能足不出村让大医院医生给自己看病,“以前想都不敢想”。
服务网络织密
健康保障没有死角
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得益于济宁市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2024年,市政府先后印发《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济宁市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2024-2026)》,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统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动服务能力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5个、成员单位190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2025年,济宁将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计划建成100家中心村卫生室,建设10个中医特色卫生院、20个特色专科卫生院,推动2000家村卫生室实现“五有三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694个中心村卫生室、设置72个村卫生室服务点,逐步构建起以中心村卫生室和一般村卫生室为主体,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的服务体系;3066家薄弱村卫生室完成“五有三提升”改造,改造后的村卫生室服务环境更整洁,服务功能更完善,管理水平更规范,居民看病就医感受度、认可度显著提高。
“村卫生室的改造提升,尤其是中心村卫生室,相当于街道卫生院的延伸,更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看病。”济宁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村卫生室硬件改造提升的同时,软件也没落下。济宁市将远程医疗、智慧诊疗延伸到村级,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了远程心电、康复理疗和智慧随访设备,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全市17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其中98家达到推荐标准,数量和通过率稳居全省前列。通过科室优化、设备更新、人才下沉,32家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达到二级医院服务水平,数量全省第一;打造355个基层医疗特色专科,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全覆盖。2025年6月,曲阜市、泗水县、汶上县纳入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科诊疗服务。
在曲阜市石门山中心卫生院,“中医馆+健康体检大厅”提供“诊疗—康复”一站式服务,深受患者好评。“我们接诊的老年患者中70%以上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病,针对老年人多病共存的特点,我们采取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将中药调理、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在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优势病种方面形成特色方案。”曲阜市石门山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孔庆晨说。
人才队伍建强
基层医疗有守门人
乡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守门人”,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农村居民健康福祉。今年,济宁市已组织1077名医务人员对口帮扶基层,实现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覆盖。2021年以来,委托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师培训基地累计对各县市区遴选的926名骨干人员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邀请市级专家针对农村多发病及常见病开展81期乡村医生线上培训,培训乡村医生65.3万人次,乡村医生专业技能诊疗水平明显提升。
在人才引进方面,济宁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目前已招录15名乡村医生,全部纳入编制管理,取得历史性突破;乡村医生队伍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从2023年的41.8%提高到目前的50.24%,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基层医疗队伍正在形成。
“我们每周一期线上培训,还会不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跟着专家学技术、长本领。”张守彪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为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济宁市启动“千名医护进乡村”活动,全市2093名医务骨干、80名“业务院长”下沉基层、开展对口帮扶工作,179个名医基层工作站(室)成为城乡医疗联动的桥梁;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6S管理,打通服务流程堵点,首创医防融合服务流程模型,医疗机构服务模式不断优化,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提升。同时,建成中心药房15家,实现集采药品送到村卫生室,让群众用药更方便、更实惠。
与此同时,济宁多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推动村卫生室“公益、公有、公用”发展,着力改善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环境。截至目前,全市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化率,从2023年的57%提升至目前的93.14%;乡村一体化管理率,从2023年的29%提升至目前的93.71%,基层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可及性持续增强。
从城市医院到乡村卫生室,从专家坐诊到远程会诊,从设备升级到人才培育,济宁以实打实的举措缩小城乡医疗差距。如今的济宁乡村,标准化卫生室遍布,专业医护团队守护身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不仅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祉,更为新时代乡村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答卷。
褚思雨 济宁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