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铁投集团:打造铁路事业综合发展标杆-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20 17:19:44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铁投集团:打造铁路事业综合发展标杆

字体: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十四五”期间,山东加快构建“八纵六横”高铁网,高铁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一,高铁省际通道进出口由4个增至6个,胶东半岛实现高铁“双环”格局,人流、物流、信息流畅快奔涌,将山海相连、时空压缩,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能。

  过去5年,山东铁投集团勇担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试点任务,出色完成高铁建设管理、建设资金筹措等功能性使命,不仅书写了交通强国高铁建设管理模式的“山东方案”、在全国打响了山东高铁品牌,新能源、新科技、新装备等“三新”产业也快速崛起,逐渐探索出一条主业强、产业新、科创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铁投”力量。

  书写高铁建管“山东方案”

  济滨高铁滨州铺轨基地顺利完成接轨作业,济枣铁路全线单次混凝土浇筑方量最大连续梁完成,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工程首座连续梁浇筑完成……“近期,全省铁路建设重要项目捷报频传、接连取得关键性进展,为高效完成‘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铁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俊泉介绍。

  作为交通运输部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承担单位,山东铁投集团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精品”为建设理念,“十四五”期间,先后建成日兰(曲阜—庄寨段)、黄东联络线、济郑、莱荣、潍烟等5条高铁,助力全省高铁通车里程达3055公里、居全国第一;在建济滨、济枣、雄商、津潍、潍宿及青岛连接线等6条高铁,总里程达1340公里;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项目也在顺利推进。

  成绩背后,是山东铁投集团在高铁建设管理模式上持续创新,助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搭建我国首个覆盖高铁建管全过程、全业务、全要素、多主体的数智化管控平台——山东铁路智能化建设管理平台,实现了高铁建设从传统管理模式到数字化精准管控的重大转变。

  凭借一系列创新实践,“高速铁路建设管理模式”获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任务,今年9月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方案”。近年来,江西铁航、广西交投、贵州铁投以及内蒙古国资委等20余家单位多次到山东考察交流,“山东方案”可借鉴性得到广泛认可。

  铁路建设高质量,铁路运输也在提档升级。“十四五”期间,“济青快线”开启公交化运营,最快75分钟直达,平均15分钟一班的密度让济南、青岛“双圈”协奏曲更响亮;出资4900多万元打造的“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焕新开行,串联起齐鲁大地主要旅游节点城市,激活了“交通+文旅”新业态;组建物流公司,业务快速拓展至新疆、陕西等省份及东南亚、欧洲等国际市场;济南、青岛、烟台等物流基地平稳推进,集团13条控股铁路旅客、货物发送量保持高速增长,助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现实加速到来。

  激活资金运作“一池春水”

  高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资金保障是关键。山东铁投集团打破传统融资模式束缚,创新运用“财政+基金”“债券+贷款”“股权+市场”“土地+开发”等多元化融资模式,为高铁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省市共建共担机制,为高铁建设资金筹措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国家和省级主导建设的高铁项目,山东铁投集团与沿线市原则按5∶5比例分担资本金,沿线地方政府负责境内征地拆迁费用并以批复额度计入股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铁路建设强大合力。

  截至目前,山东铁投集团累计完成铁路投资3500多亿元,近3年年均铁路投资超400亿元。其中,山东铁路发展基金的运作,堪称地方铁路投融资“典范之作”。铁路基金累计筹措到位各类资金1017.4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88.31亿元,累计实现投资收益123.98亿元,收获寒武纪、阿特斯等一批优质IPO项目,规模和效益稳居各省铁路基金和省内国有投资机构前列。

  “铁路基金目前已形成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同时为山东省高铁建设提供了多元化资金支持。”山东铁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立平说。

  据高立平介绍,山东铁投集团充分发挥双AAA信用评级优势,通过发行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多渠道融资,整体融资成本降至3%以内。同时不断盘活存量资产,有效激活资金运作“一池春水”,全省首个公铁融合类公募REITs——长清黄河大桥项目稳步推进,有望形成“建设—运营—增值—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抢抓“三新”产业让“大象起舞”

  通过梳理,一组数据十分亮眼:山东铁投集团2021年资产总额3300多亿元,预计“十四五”末增长至5500多亿元,稳居省属企业前列,但其中近90%为重资产即铁路资产。资产总额大,说明发展韧性足、回旋空间大,但如何令“大象起舞”,成为山东铁投集团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问。

  山东铁投集团党委审时度势,提出“1234”改革发展思路和“353”产业发展战略,特别是以新能源、新科技、新装备“三新”产业为全新动能,推动集团从铁路基建加速驶入转型发展“快车道”,非铁路板块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十四五”初期的37%上升为目前的45%。

  新能源产业多点开花。组建铁投能源投资集团,建成41个风光储电站,综合装机近3GW,业务覆盖10省市,储备项目超10GW,参股烟台千亿级核电项目,“风光核储”一体化格局加速成形。特别是换电重卡产业,与国内头部企业启源芯动力纵深合作,一期电池资产投资5亿元,累计收入约1.1亿元,集团实现数据资产入表新突破、首批重卡动力电池入表价值88万元;预计二期规模达20亿元。

  新科技产业智算领跑。短短两年间,山东铁投集团抢占“算力”这一新质生产力重要赛道,目前具备超1.5万P高性能算力服务能力,完成近5万P项目决策,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储备订单超300亿元,业务覆盖三大通信运营商及头部互联网企业,正着力打造“算力服务+高端制造+智算底座”全产业链生态。成立数字技术公司,以赋能集团业务管理、传统产业升级为核心,锻造“数字铁投”主引擎,助力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新装备产业提速崛起。成功并购上市公司博深股份,核心业务连年攀升,其中2024年动车组闸片销量12.35万片、超此前6年总和,2025年中标17.55万片、创历史新高,获颁欧洲铁路工业协会IRIS银牌认证,为国内同行业唯一银牌认证。铁建装备领域的“黑科技”同样成果显著,研发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智能施工装备,对单块重达8吨的高铁轨道板精调精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经专家认定达国际领先水平。

  山东铁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卫中表示,“三新”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和战略布局。集团优化总部11个机构效能,推动七大专业化板块协同发力,相继成立青岛、烟台、临沂、上海四大区域总部,为集团“大象起舞”搭建起权责更加清晰、运转更加高效的现代化国企治理体系。

  尊重人才价值 激发科创活力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山东铁投集团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打造了一支专业精良、创新奉献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集团自主培养交通工程专业高级及以上工程师70余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33人。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山东铁投集团与中科院、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大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等杰出人才11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近百名。近5年集团研发投入约2.5亿元,同时组建“高速铁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17个创新平台、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让“山东经验”成色更足。依托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山东铁投集团形成4项省(部)级典型案例、5项科技部成果库成果,9项关键技术在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2项技术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鲁南高铁新建菏泽东站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济青高铁被国家发改委评为首批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智能化建设管理平台入选省级、国家级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集团秉持‘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理念,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也充分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王卫中表示,从“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到“全国劳动模范”,一项项沉甸甸荣誉的背后,是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是集团上下凝聚力、向心力的生动体现,是迈向“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自信与底气。(记者 万兵兵)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